English

网购假货多,究竟该怎么破

2017-03-15 11:31:03

信息交互时代,无论是拓展业绩,还是优化治理,都离不开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如果说网购崛起是因为其对传统流通渠道的整合乃至颠覆,那么,网购的持续繁荣则有赖于全社会的共管共治。

  在3月13日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质检总局副局长李元平强调,今年将加强电商产品质量监管。他表示,在监管中发现,相对线下产品而言,网购产品有“四高”,即抽查不合格率较高,假冒伪劣比例较高,质量安全风险较高,消费者投诉率较高。对电商产品的监管,质检部门要发挥标准化主管部门的职能优势,通过管标准,规范电商活动。

  两会期间,打假一直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3月7日,马云微博呼吁“像抓酒驾那样打假”,直指当下制假售假违法成本过低的现状。紧接着,国家工商总局局长张茅、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均公开回应:张茅表示赞成马云加大惩戒力度的建议;李少平表示将继续加大立法和执法力度,他认为,制假售假的治理涉及到整个社会,不同的环节、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需要共同发力。

  此外,全国政协委员朱征夫也在受访时表示,目前制假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制假售假方式变得更加隐蔽,销售渠道也变得更智能化、多样化,如转向利用网络信息销售等。他建议,鼓励各地制定地方法规,强化行政执法手段,建立质检、公安、工商、卫生等多个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对制假售假达到法定数额者严惩不贷等。

  应该说,在涉及假货何以产生以及如何治理的问题上,有关各方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其一,网购假货多,但症结仍在线下,正是因为线下无视知识产权、罔顾产品质量的假冒伪劣,才导致假货祸乱中国;其二,治理假货不是哪一个部门的自力行为,而是应该同心协力,联合治理,实现全链条地打击惩处;其三,提高制假售假违法成本已经迫在眉睫,不能再拖了。

  网络假货多,并非“电商产品质量”出了问题,而是整个生产、流通环节缺乏监管所致。假货泛滥,电商平台本身也是受害者。这也是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企业多年来持续不懈打假的根源所在。阿里内部不仅有超过5000人的“打假”团队,其与政府部门在打假上的合作也已成为常态。可以说,当下最要紧的是如何聚合部门、企业乃至社会各方的力量,而不是一味指责。

  事实上,假货之所以泛滥成灾,也与这些年来监管部门“各管一段”不无关联。各家只管自家那一段,管又管不好,最后只好全面失守。以质检部门负责的生产加工环节产品质量监管来说,尽管每年都搞很多整治行动,但实际效果并不好,不然无法解释那些假冒伪劣产品究竟从何而来。若是从市场销售阶段进行监管,往往又难以找到制假的巢穴。整个生产销售链条越是搞得支离破碎,越是难以真正实现全方位、全链条监管。

  据报道,电子商务法已纳入今年立法日程,其中有关交易平台的责任将被首次明确。从去年提交人大审议的草案来看,电子商务法的内容将包括第三方平台、电子合同、电子支付、快递物流、数据信息、争议解决、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章节。其实,第三方平台在打假上的必要责任,不过是对以往既成事实的确认而已。惟其如此,方才有可能形成全社会打击假货的闭环。

  信息交互时代,无论是业绩的拓展,还是治理的优化,都离不开有关各方的通力合作。如果说网购的崛起是因为其对传统流通渠道的整合乃至颠覆,那么,网购的持续繁荣则有赖于全社会的共管共治:一方面,监管部门之间要联合治理,协同作战,务求实现监管网络的全覆盖;另一方面,也需要政府部门与企业做更多的良性互动,一起共同携手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来解决问题。(胡印斌)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