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评“大师”对艺术无益
有人说,“这是一个告别大师的时代”。伪大师越来越多、越来越廉价,而货真价实的大师却日渐稀薄、越发凋敝了。想想这也不奇怪,如果大师们都在为帽子、位子、票子而忙活,这样的“大师”,就让他成了堕落凡间的夫子吧。
3月27日,有媒体报道称,针对中国陶瓷界违规违法等严重制约行业发展的行为,从去年年底到今年三月份,国家有关部委连续出重拳进行打击,社会影响巨大,其中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被取消名单,随后第二届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也因不经允许、私盖公章被取消。(3月27日澎湃新闻)
非法评选的意思,无非是“自玩自嗨”。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这个帽子的分量听起来还是蛮重的。理论上说,它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共同主办评选,发现陶瓷界优秀人才、推动中国陶瓷事业发展的盛举。但是,谁也不曾想到,2016年7月刚刚发了91顶大师的帽子;5个多月后,民政部就把这些量身定做的帽子一笔勾销、统统收回。
故事梗概是这样的——2016年7月,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违规举办,91人获得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殊荣。2016年12月23日,民政部通报,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顶风作案,举办了不在《全国评比达标表彰保留项目目录》的第三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评审活动。通报说得很严肃:该事件暴露出一些协会和个人对国家法律法规置若罔闻,社会影响极其恶劣,胆大妄为,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依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对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2017年1月中旬,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宣布“大师”无效。
沽名钓誉,知法违法。艺术的事情,弄得斯文扫地、很不艺术。但有几个问题仍叫人百思不解:第一,既然第三届的大师评选是违法违规,如此声势浩大,为何引得匠人们趋之若鹜?第二,既然“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按照乱世重典的逻辑,为什么相关协会只是落得个“警告”的罚单?第三,协会顶风作案、个人蜂拥而至,他们所图所谋,果真只是“陶瓷事业”的诗与远方?这些问题,恐怕是“答案自在人心”。就像规定说的,“被取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称号的人员将不得利用以上称号开展宣传、营销、交流等活动。”如果有心去电商平台看看,就知道“大师”级工艺品的价码,和未曾加冕的师傅们的行情,简直差到不止十万八千里。
无独有偶的是,据说对社会广泛质疑的一次性为280人颁发的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的治理,相关部门也在进行当中。大师们批量而来,大师们又批量而去,好像除了各自头上的帽子忽隐忽现,艺术的江湖也并未有丝毫的涟漪。说得更直白一些,有了大师的荣誉加持,并不见得就从天而降了“大国工匠”,只不过在终端市场的价格体系上,掀起了市侩的波澜。如果大师评比只是这么个意思,跟艺术又有风马牛的关系呢?
有人说,“这是一个告别大师的时代”。伪大师越来越多、越来越廉价,而货真价实的大师却日渐稀薄、越发凋敝了。想想这也不奇怪,如果大师们都在为帽子、位子、票子而忙活,这样的“大师”,就让他成了堕落凡间的夫子吧。(邓海建)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