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660处省级保护区“沦陷”,监管在哪里

2017-08-15 17:10:54

自然保护区遭到严重破坏,表面上看,好像多属企业滥采滥伐、无序开发,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监管上。

  据媒体报道,环保部上半年对全国已获取边界数据的66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人类活动状况遥感监测,结果显示,66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均不同程度存在人类活动,其中,大部分自然保护区内都存在采石场、工矿用地、能源设施、交通设施、旅游设施和养殖场等人类活动。环保部要求,问题严重的要组织进行公开约谈、重点督办、严肃问责。

  环保部遥感监测了660处省级自然保护区,就发现这些保护区全部存在人类活动,这样的情形堪称触目惊心。这也表明,当下各地在对待自然保护区的问题上,显然存在普遍性的失察与失职。已经明文列入“保护”名单的山川湖海都难以逃脱人类活动的侵害,则其他区域的破坏自不待言。

  这些省级自然保护区常见的人类活动多为采石、开矿、旅游等,这并不奇怪。举凡保护区,多为钟灵毓秀之地,有山有水,当然也就有“开发者”眼中的各种资源。这也是各路力量往往铤而走险、盯上保护区的原因。铲车所向、钻头所指,无非是“有水快流”“大干快上”,至于是不是保护区,在急功近利的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眼里,并不重要。

  据披露,近年来,山西吕梁省级自然保护区云顶山植被遭施工破坏,当地为开发风电项目,未经充分论证即调整桑干河省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减少核心区、缓冲区面积648公顷。2013年以来,当地国土部门更是公然违反法律法规,在桑干河、灵丘黑鹳、汾河上游、蔚汾河等省级自然保护区新立矿业权1宗、延续矿业权15宗。此外,四川九顶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也存在大量矿山企业。

  省级保护区如此,国家级保护区也未能避免“魔爪”。去年底,国家环保部即公开通报,吉林白山原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北九宫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威宁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4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活动。前不久,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生态破坏严重被中央点名,一批干部被问责。

  自然保护区遭到严重破坏,表面上看,好像多属企业滥采滥伐、无序开发,但根本的问题还是出在监管上。保护区全面“沦陷”的背后,是相关监管的全面失灵。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习惯于睁一眼闭一眼,放任企业蚕食鲸吞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有的地方甚至滥用公权力,比如采取调整保护区边界、地方立法、违规审批等手段,为保护区内的人类活动搞变通、打折扣、开绿灯。

  以祁连山保护区为例,国家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10类活动,而在《甘肃省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中,10类活动却缩减为“禁止进行狩猎、垦荒、烧荒”等3类活动。被“放水”的采石、开矿等7类活动恰恰是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

  可见,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症结仍在于地方政治生态的败坏。无论是企业的逐利冲动,还是政府的政绩诉求,最终的结果均导致山河大地满目疮痍。也因此,对于造成生态环境损害负有责任的地方政府,必须进行严肃追责,并责令其尽快整改,修复生态。

  当下,我国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者接近上线,值此关键时期,必须严厉禁绝任何损害自然生态的行为,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生态文明、环境友好,不是可有可无的花花草草,而是必须坚决落实的生态约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胡印斌)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