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辽参“热死”了,渔业如何走出“靠天吃饭”困境

2018-08-07 16:36:26

除了保护产业不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还要保护海水环境不被破坏。大量海参“热死”,死亡后的海参如何处理,怎样保障海水不被污染,均需紧急措置。

  天气太热,大连海参“热死”了!连日来,这一消息满天飞,引发关注。

  据报道,蒙受损失的多为海参圈养殖户,因为连日高温,参池水温达到34℃-35℃,海参都自己融化了,加之又遇海水低潮期,池子换水也受到影响。据辽宁省海洋渔业厅初步统计,辽宁海参受灾损失面积95万亩,损失产量6.8万吨,直接经济损失68.7亿元。

  辽宁全省海参池塘养殖总面积98.5万亩,而受灾面积就达95万亩,可以说,只要是“圈养”的海参,几无幸免。这一状况不仅会直接影响今年秋天的海参价格,也给众多养殖户带来惨重损失。据报道,有养殖户损失高达上千万元,几乎血本无归。

  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大连海参,一向受益于当地优质的海洋资源,特殊的大陆架结构,南北、冷暖水流的交汇,以及强大的海水交换能力和自净能力,因此这里的海参品质优良。然而,成也环境,败也环境。多年来,海水温度只有25度、26度的大连,今年持续高温,达到36到37度,而到了30度海参就已经无法承受。

  这表明,在全球气温不断升高的背景下,一向稳产高产、坐享地利的大连海参,或将越来越习惯于“靠天吃饭”。

  当天气的不利因素成为没有办法、不可逆的事情,于今之计,便是亡羊补牢,尽最大努力帮助养殖户减少损失,并确保其他方式养殖的海参不要重蹈覆辙。于当地政府而言,应该从这一次的海参灾难中汲取教训,加快构建必要的保护机制,帮助渔业生产尽快走出这种“靠天吃饭”的状态。比如,建立气象预警机制,及时对养殖户进行指导,组织技术人员帮助养殖户监测塘温、检查海参落礁情况;又如,扩大投保范围,减少因为气温原因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事实上,一直以来,池养海参受气温影响都甚大,据养殖户披露,往年也曾遇到高温险情,但一般来说挺一挺就过去了。可见,即使天灾也并非完全没有征兆,当地政府应该早一些注意到这种情况,并下大力气构建起一张保护大网,而非面对自然灾害,习惯性地无动于衷。

  遗憾的是,气温的异动没有惊醒地方政府,而相应的保护机制也没有建立起来。这里所言的保护,除了保护产业不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摧毁,还要保护海水环境不被破坏。大量海参“热死”,死亡后的海参如何处理,怎样保障海水不被污染,均需紧急措置。

  可见,作为一个重点发展渔业的城市,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些事情很多都牵涉到政府责任,不能完全推给市场。

  当然,从养殖户的角度看,也应多一些警惕,比如,不妨提高投保意识等。据披露,从2014年起,辽宁大连开始试点海参养殖海水温度指数保险业务,海水温度过高造成经济损失时,保险公司将给予赔偿。然而,今年全市投保的养殖户仅有2家。

  渔业生产从来没有什么保险箱。高收益的背后,相对应的必然是高风险。天气太热,海参死了,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头,接下来是否会遇到其他无法预料的事情,都不好说。无论如何,多一些风险意识、忧患意识、保护意识,总归会多一层保障。(胡印斌)

责任编辑:孙晓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