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性侵害事件重在预防
借补习名义强制猥亵初中女生,践踏了师德底线,也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据举报人说,有共同受害经历的还不止一个人,显见其行径恶劣程度。
据媒体报道,日前,有网友在百度贴吧“湖州四中”发布《一封迟来的举报信》称,她是浙江湖州四中2015届初三毕业生,举报她当时的数学老师宁某某借补习的名义,对她实施猥亵,并以“你不会告诉你老爸老妈吧”这样的话语诱骗她隐瞒事实。4月16日,当地官方通报称涉事教师涉嫌强制猥亵罪,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当地第一时间成立由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展开调查,警方对涉事教师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都显示出当地对这起事件的高度重视,这种重视背后是公众对师生之间的性侵害案件的高度关注,是社会各界对这类伤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行为犯罪行为零容忍的集体共识。借补习的名义强制猥亵初中女生,践踏了师德底线,也对受害者造成了严重的身心伤害。而且据举报人说,有共同受害经历的还不止一个人,显见其行径恶劣程度。
据举报者称,此时她已经在广州求学,事发多年仍鼓起勇气选择举报,一方面说明当年的经历造成的持续心理伤害,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发生在校园里的性侵害事件,尤其发生在初高中生乃至小学生身上时,有很强的隐蔽性。未成年人性知识比较贫乏,对侵害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再加上由于侵害者是教师,让受害者即使感知到了侵害,却怯于教师的权威而不敢声张。尤其是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缺乏父母监管,在遭遇侵害时更加无助。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举报者直到读大学才鼓起勇气举报这个老师。
各类性侵害行为调查和取证本身极其困难,很多受害者在遭遇侵害时更多是恐惧,根本就没有留下证据的意识。而事隔多年的举报,调查起来就更为困难,这也就增加了依法惩治施暴者的难度。就在近日,海南海口教师彭某某被举报多年前性骚扰女学生,停课接受调查。但当地公安局人员称,证据不足无法立案。事情已经过去四五年了,即便举报情况属实,能否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并不乐观。
这种情况,某种意义上助长了个别品行恶劣教师的嚣张气焰,也再一次提醒我们,建立健全校园性骚扰长效保护机制的重要性。未成年人遭遇性侵害并非个例。最高法院公布过猥亵儿童犯罪数据,2013年至2016年全国法院审结10782件。而公开的数据可能还只是一小部分,相当一部分儿童没有防性侵意识,缺乏辨识能力。性侵儿童案30%以上是非常熟的人,儿童因此不敢说、不能说、不愿说。
就预防校园性侵害事件而言,一是要严把教师入口关,持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加强日常管理,要关注教职员工队伍心理状况及工作状况,及时预防个别教职员工出现的不良行为。二是要加强未成年人性侵犯预防教育,使他们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知晓什么是性侵犯,提升其预防意识和防范能力,并能在遭受性侵害时及时维护自己的权利。
家长在帮助未成年人远离性侵害方面也负有重要责任,一是要引导孩子提高性边界意识,加强亲自沟通,了解其日常生活轨迹和心理动态,做到早教育、早介入、早预警。当事人遭到了教师猥亵,身心受到伤害,家长却长年不知道,也暴露了一些家长对子女疏于关心的事实。
更重要的还在于构筑惩治侵害未成年身心健康行为的法律防线,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立法,制定未成年人保护和预防的实施细则,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违法犯罪的成本,同时形成公众对此类事件零容忍的社会共识和舆论态势,让个别教师不敢伸出罪恶之手。(杨三喜)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