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安文化”感染校园,不能坐视不管
我们该给孩子们一种怎样的基因去继承?想必可以有很多,但一定不包括一份“骂人集萃”。我们需要对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扬长避短,发扬积极有益的文化。
近年来,一种人称“祖安文化”的“骂人风潮”在很多游戏社区、社交媒体、视频剪辑网站走红。据媒体报道,随着这种所谓的“文化”出圈、扩张,追求骂人要有创意,脏话要足够恶毒的“祖安文化”日渐侵蚀部分校园,青少年语言粗鄙现象愈演愈烈。如江苏南京某初三班主任葛老师,便偶然注意到班上的学生在发生摩擦时,常常飙一些“戾气非常重的词”。
所谓“祖安”,本是某知名游戏场景中,宇宙的一个虚拟地区,同时也是中国服务器“电信二区”的名称。后来,经过一系列演变,“祖安”逐渐成为对喷、骂人、说脏话成风的代名词。如果说,所谓的“祖安文化”,是在一个成人小圈子流行时,或许不必过分在意,但是当它蔓延到校园,侵蚀孩子们的语言表达时,就要引起注意了。
有句话说,80后成长于互联网,90后是互联网原住民,而00后、10后,则是生来就带有互联网的基因。那么,就难免要问一句,我们该给孩子们一种怎样的基因去继承?想必可以有很多,但一定不包括一份“骂人集萃”。我们需要对互联网带来的便利扬长避短,发扬积极有益的文化,遏止消极有害的东西。
一方面,这种恶毒而低俗的话语体系,对传统语言文化形成了冲击;另一方面,由于它在青少年群体中广为传播,也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笔者一次坐高铁,同车厢里有一个老师带队的初中生团队,坐在前排的一个男生和另一个男生用手机语音对话,语言之粗鄙污秽,令人震惊。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公开场合,这些孩子竟然毫无顾忌,仿佛那些污言秽语就是日常的交流用语。
那些话,家长不会说,老师更不会教,他们从哪学来的?只能是无所不包的互联网。因此,作为平台,不该抱持一种无为的心态,而应有所作为。对于屡出脏话、以此为荣的博主,或许可以做一些提醒和警告;对于平台上的未成年人,更应该有一些文明的倡导和善意的劝告。
另外,既然这种“亚文化”已经蔓延到了校园里,在学生群体中悄然流行,学校和家长也不能视而不见,应该给予相应的教育和引导。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社交媒体上,不少博主甚至大V为“祖安文化”开脱,说这只是乏味生活的一种增味剂,是疫情特殊时期的产物。显然,这种观念是不可取的。那些看起来比较高级有力的脏话,不是犀利,只是抖机灵;不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只不过是一些词句组合的小技巧。当然,那更谈不上什么文化,只不过是过过嘴瘾的浅薄表达。
的确,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语言特色,有的会流行正盛,有的也会逐渐淘汰,但是它们对世人的影响却可能是持久的。疫情也不是借口。任何时候,脏话都不可能成为优美的一部分,骂人都不可能成为文明的一部分。正如南京那位葛老师所说,“我是85后,并不是什么老古板。但这种程度的污言秽语,以及他们那种习以为常的态度让我十分不解。”污言秽语就是污言秽语,当孩子们习以为常的时候,我们可不能再随波逐流。(与 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