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SCI评价是对高校教师“最不坏”的评价方式吗

2020-07-28 15:17:48

高校要实行真正独立、专业的同行专家评价,就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具体而言,要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实行“教授治学,学术自治”。

  7月27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共同研究起草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不简单把论文、专利、承担项目、获奖情况、出国(出境)学习经历等作为限制性条件。逐步规范学术论文指标,论文发表数量、论文引用榜单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科学引文索引)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

  破除“SCI崇拜”、破除“唯论文”评价体系,在科技界、教育界已经达成共识。盲目以发表期刊档次、论文数量作为职称评审的前置条件,引导教师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撰写、发表论文上,不但使科研氛围急功近利,也严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

  然而,破除“SCI崇拜”,陷入“知易行难”的困境。一些高校青年教师甚至明确反对,称如果取消SCI论文这一评审职称的前置条件,青年教师晋升的通道将更狭窄,用SCI论文评价教师虽然有明显弊端,但可能是“最不坏”的评价制度。要破除“SCI崇拜”,就必须建立更为科学,并能保障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作为替代。

  为什么说SCI评价“最不坏”?这和说高考实行单一分数评价“最不坏”其实一样。不以SCI论文作为硬性指标,就必然会引入更多主观因素,把简单的数量评价复杂化。随之人们就会担心,评价是否受权势、人情关系影响。以前可以凭发表论文获得晋升,现在没有了发表论文的硬性指标,考核、晋升会不会变为领导说了算?

  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事实上,我国高校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中越来越强调量化评价,变为“一格一格降人才”,就是为了减少人情交易对评价的影响,让公平可见。一名教师发表了4篇SCI论文,另一名只发表了3篇,4优于3,评价就这么简单。至于4篇SCI论文有多大含金量,论文是不是请他人代写,是否作者原创,评价并不探究,一探究就变得复杂。要评价论文本身的价值和贡献,谁来评,评出来老师服气吗?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国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本应实行教育评价、学术评价,由专业同行进行,但目前却由行政部门主导,实行行政评价。行政评价带来了量化评价盛行,要破除量化评价,就必须淡化行政评价,但当前对评价体系的改革,仍旧由行政部门主导。在此框架下,新的评价体系构建必然遭遇行政化的阻力。

  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不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强调“产出”结果,对学生的结果评价是分数评价,对教师的结果评价是论文评价。之所以强调结果评价,就是因为整体评价由行政主导,行政评价重视业绩,会把业绩指标分解给教师、学生,同时这种评价并不需要太强的专业性,只需数数量,比高低即可。

  此次发布的《征求意见稿》提出,鼓励采取个人述职、面试答辩、同行评议、实践操作、业绩展示等多种灵活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完善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这体现了对同行专家评议的重视。但是,同行专家评议如何保持独立性、坚持专业性,这是教师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高校要实行真正独立、专业的同行专家评价,就必须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具体而言,要推进行政权、教育权和学术权分离,实行“教授治学,学术自治”。成立独立的不受行政制约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负责教育事务和学术事务,包括制订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公开透明地执行这些评价标准。就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评价而言,现代治理的高校,将更强调教师的岗位职务管理、评价,要基于职务考核、评价教师。目前教师管理、评价存在职称和职务两张皮的问题,这也是职称评审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熊丙奇)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