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应对洪涝灾害,要兼顾共性和个性

2020-08-19 16:05:29

面对汛期影响,制定预案也需要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采用科学手段综合考虑因地施策,如此才能把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

  连日狂风暴雨,重庆嘉陵江、长江全线洪涝告急;8月18日14时,重庆市将此前的防汛Ⅱ级应急响应升级为Ⅰ级,并即刻进入紧急防汛期;就连干旱缺水的甘肃省陇南8县区也遭遇强降雨、泥石流、堰塞湖,28.6万人受灾。此外,受近日降雨影响,渭河各主要水文站流量持续上涨,加之黄河北干流来水,黄河潼关水文站8月18日5时06分出现505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为黄河2020年第5号洪水。

  洪涝来袭,在中国历来有“七下八上”之说,既指七月八月洪涝正当时节,但也可能是强弩之末。因为每年的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华北、东北地区降水最为集中的一段时期,按照雨季防汛标准,也可以将这个时间段延伸为7月中旬后半段到8月中旬后半段,大约一个月。这也意味着,在这个时节,防汛形势依然严峻,不能放松半点警惕,需要根据气象情况及时做好防汛救灾的预案以及应急保障各项工作,宁可十防九空,不能失防万一。

  面对今年的洪涝,首先需要从全局了解和把控。早在6月23日,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就指出,2020年我国气象水文年景总体偏差,极端事件偏多,区域性暴雨洪涝重于常年,涝重于旱。南方地区降雨偏多,防汛形势严峻。6-8月是主汛期,也是防汛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个期间,全国降雨总体呈“南北多、中间少”分布,将会形成5个主要多雨区,分别位于华南北部至江南大部和贵州东部、黄淮至华北大部、东北大部,内蒙古西部至西北中北部、西藏中部西部至新疆南部。长江中下游、珠江流域西江、海河部分水系、松花江、辽河、浙闽地区等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黄河上中游、淮河、太湖等可能发生区域性暴雨洪水。

  实际上,今年以来中国大陆已有28个省份遭受了水灾袭击。有186条河流发生了超过警戒水位以上的洪水,局部地区发生了洪涝灾害。加上8月各地的洪涝灾害,今年中国的防汛抗灾需要努力防范三大风险:防范超标洪水、水库失事和山洪灾害。

  针对这三大风险,其实需要从共性和个性,一般和特殊上筹谋划策,更重要的是防范于未然。对于洪涝灾害的防范除了预警、应急、救灾和安保能力外,最需要的是防备措施。

  中国历来洪灾频仍,对人们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从古至今,人们也在防洪救灾中积累了宝贵经验,兴修水利,顺应自然规律,成为治理洪涝的一般性原则。兴修水利不只有利于农业生产,而且是防洪排涝的一般性措施和重要技术。如,都江堰(前256年至前251年修建)被认为是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的经典工程。

  多年来,中国已逐步建设和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工程和非工程体系,大江大河已基本具备防御可能发生的最大洪水的能力。

  此次四川境内沱江、涪江、岷江和嘉陵江都发生了洪水,岷江支流青衣江流量超过了1.8万(立方米/秒),加上岷江干流、大渡河后,汇入长江的洪峰流量可达3.5万;沱江发生超历史记录洪水,干流洪峰达1.2万;涪江发生接近历史最大规模的洪水,流量达2.3万,嘉陵江干流流量近2万,涪江在重庆并入嘉陵江,因此合并后并入长江的洪峰可接近4万。

  此外,金沙江基础水量也很大,约有1.5-2万。由于有了各级水利工程调度,尤其是金沙江上的各座工程,延后了金沙江来水,使得重庆受洪水的威胁减轻,最终能将流量控制在7-7.5万以下,再加上三峡拦蓄,汹涌的洪水不至于如猛虎下山冲进中游。另外,三峡工程在7月之前通过前期拦蓄,三峡水库水位从145米上升至155米,拦蓄了56亿立方米水量。三峡的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目前还剩下接近170亿立方米的库容空间,有充足的能力应对8月中下旬洪水。

  不过,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国水利工程还有许多薄弱之处,需要重整和修补,包括大江大河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流域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蓄滞洪区建设、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行蓄洪空间整治、重点涝区排涝能力建设等。而且,水利部今年还计划暗访至少1000座大中型和6500座小型水库,督促责任和措施落实到位,确保安全。

  另一方面,防洪防涝又要结合各地的实践,与预防其他灾害结合起来。暴雨洪灾常常与泥石流、堰塞湖一道祸害人类社会,如此次甘肃省陇南8县区遭遇强降雨,受地质地貌等特点影响引发了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灾害。

  甘肃省是一个山地高原型省份,全省总土地面积42.58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地和丘陵约占78%。受地质环境条件影响,甘灵肃的地质灾害隐患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裂缝、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等。因此,在甘肃这样的地区,需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施行监测预警、综合治理,把土地开发、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移民搬迁等与地质灾害防治相结合。首先要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应及时搬迁、疏散,受灾时应有效地抢险救灾;其次需要建设控制泥石流运动的防治体系,如采用拦挡坝、谷坊、排导沟、停淤场等工程措施,调整和疏导泥石流流通途径和淤积场地,减少灾害破坏损失。

  面对汛期影响,制定预案也需要把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采用科学手段综合考虑因地施策,如此才能把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减至最低。(张田勘)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