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神秘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2020-10-30 17:15:37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在提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不能成为监管盲区。

  图书盲盒、美妆盲盒、高校录取通知书盲盒、生鲜盲盒……近年来,以盲盒经济为延展的商业模式在各行各业被复制、借鉴。随着盲盒的火爆,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开始大量购买盲盒。有媒体记者在社交网络搜索“盲盒”“盲盒上瘾”“端盒”等关键词后发现,许多网友已在盲盒上花费上千元甚至上万元。

  盲盒玩法本质是一种幸运游戏:在打开一个盲盒之前,你并不知道里面是什么,那种不期而至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不少年轻人乐此不疲的关键所在。2019年起,盲盒在国内开始火爆。天猫国际2019年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能力榜单》显示,盲盒仅在天猫上的销量就同比增长189.7%,成为当代年轻人最烧钱的爱好。

  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盲盒热潮带来了众多跨界创新产品,包括故宫、麦当劳、上海迪士尼在内的多个商家均将盲盒概念引入自己的产品。这类盲盒具有创新意义,不但塑造了品牌形象,增加了销售量,客观上还传播了文化和理念——如旺仔牛仔职业罐设置25种职业,包含电竞、说唱等新职业,体现出对职业更包容、多元的心态;2020年4月,“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中秋期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随着盲盒热潮在图书、美妆、文创等众多领域延展,盲盒消费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与此同时,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也越来越引人关注。盲盒经济日益火爆,热衷于此的既有资深“收藏者”,也有投机“炒卖者”,甚至不乏盲目跟风的“学生党”。因为不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盲盒本身是很难评估价格的,其标价实际上取决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期望越大,价格越高。当然,这种心理预期的另一面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正因为如此,盲盒自问世之初起,就始终无法摆脱“变相赌博”的质疑。

  从心理学上分析,每个人都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侥幸心理,体现在具体行为上,就是希望“以小博大”。盲盒的异军突起,正是因为迎合了人们喜欢“碰运气”的心理,不过,当一掷千金成为习惯,甚至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时,“碰运气”与“赌博”其实已没有实质性差别。现实情况也正是如此,一路狂飙野蛮生长的过程中,有些盲盒将假冒伪劣产品收入其中,有些则直接放入人民币,演变成货真价实的赌博行为。

  盲盒经济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鱼龙混杂的状况越来越严重,泡沫化乃至“灰色化”的属性越来越明显。这些都在提醒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盲盒市场的监管和规范,不能让盲盒成为监管的盲区。

  截至2020年10月10日零时,根据凤凰网《文化风向标》发布的投票显示,网友们认为盲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为:噱头过大,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30.17%);价格不合理,部分产品溢价严重(20.35%);让消费者“上瘾”,花费更多金钱(17.43%)等。

  “噱头过大”,是网友关注的首要问题,而在打开一个盲盒之前,商品的属性又是消费者根本无力甄别的。改变这样的局面,需要加大对盲盒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通过明确的管理制度,要求商家必须标注盲盒的实际中奖率,并据此进行检查监督,以此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至于那些以假冒伪劣商品为填充物的盲盒,更是应该深究严查。

  对于商家来说,推出盲盒时应保证质量,不断创新,将文化融入其中,不能纯粹将其视为圈钱手段;对于消费者来说,盲盒再好也不能贪购,赌徒心态更是万万要不得。偶尔试试手气无伤大雅,沉湎其中不免为物所累。只有建立在监督到位、商家自律、玩家自制的基础上,才能还原盲盒原本的娱乐属性。(赵志疆)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