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守好底线、保证品质,“数字咸菜”也值得品尝

2022-04-12 18:10:30

咸菜是白粥的最好搭档,有着其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口感,只要维持其不变质,且不断精细化,就足以成为“文化主食”的良好补充。

  一部《大妈的世界》得到年轻人好评,网络评分高达8.1;另外一部名为《这个男主有点冷》的短剧合集总时长不到50分钟,播放量却高达10亿次……过去三年,微短剧的年产量从几百部激增至几万部。这些内容浮夸俗套的短时长网络剧,剧本只求速成,拍摄不谈美感,配角基本外包,被形象地称之为“数字咸菜”。

  微短剧的火爆,有应运而生的成分。早在2020年,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当年人均消耗在短视频的观看时长,每天达到了2个小时,超越了即时通讯。微短剧即是在海量短视频占领人们大量碎片时间的基础上诞生的,它微缩了电视剧的特征与卖点,依靠强情节与大特写,在眼球争夺战中,成功地吸引了网络用户的关注。

  微短剧的爆发式增长,有“存在即合理”的理由。如果讲浮夸与俗套,短视频与直播更甚一筹,虽然微短剧的创作也简单粗暴,但创作者的“粗加工”,以及平台出于长远考虑的内容把控,还是尽可能地守住了底线。另外,微短剧的商业利益诉求,也确定了这一文本类型,不会对网络秩序、社会公序良俗等造成明显的冒犯。

  短视频的用户遍布各个年龄段,但微短剧的用户却集中于6岁到17岁少年儿童。据业内人士透露,低龄用户占到微短剧用户整体的60%,这决定了微短剧的本质。判断微短剧是否适合少年儿童观看,创作者、平台、家长等都有一定责任,但野蛮生长状态的微短剧,目前显然处于博弈状态。在收获大量用户的同时,如何以优质内容获得监护人的认同,决定了这一视频内容的生命力强弱。在如何管理少年儿童获得视频资源方面,各方应有底线意识和管理经验,微短剧才不会像洪水猛兽那样冲垮防线。

  微短剧的产业化,势必与创作上的多元化、运营上的规范化、传播层面的积极化一同到来。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专业影视生产机构来说,微短剧为“正规军”的介入提供了一个风口,当更多优秀的人才与资金介入这一领域时,质量竞争一定会起到大浪淘沙的作用,少年儿童有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判断,在微短剧好看的同时,更高级的内容会将低质量的作品边缘化。而如果微短剧已符合平台上线要求,且在广告、植入、引流、带货等方面不存在诈骗等违法行为,直接一刀切管理,不但存在执行难的问题,也有可能破坏整个内容业态,伤及内容创作的自我更新与升级。

  长远看来,想要微短剧不被受众厌烦并抛弃,则有必要迅速走出目前的洗稿、抄袭、低质、重复等怪圈。情节紧凑、沉浸感强、元素众多是微短剧的特点,那么制作机构可以努力尝试,在这些特点构成的基础上,追求一点情节上的逻辑感与合理性,加强对多元元素的合理使用,最终把噱头转变为看点,把拼凑提升为智慧黏合。相信在一个好的商业竞争环境下,创作者们能够完成这一颇具难度的转型。

  微短剧既然已经被定义为“数字咸菜”,也不必非得将其主流化。对于许多人来说,咸菜是早餐桌上白粥的最好搭档,有着其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口感,只要维持其不变质,且不断精细化,就足以使得“数字咸菜”成为“文化主食”的良好补充。(韩浩月)

责任编辑:刘朝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