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绘本画面“少儿不宜”?出版机构和家长都当“自强”
面对绘本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除需出版行业提高专业性,加强把关,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应该更积极地扮演好儿童阅读引导者的角色。
近年来,众多价格不菲、包装精良的绘本,打着获得国际大奖的旗号进入市场,成为许多低龄儿童的启蒙读物。然而,记者近日发现,一些销量火爆的绘本故事,却频频出现“滚远点”“去死”等不文明用语,一些儿童绘本画面“儿童不宜”,还有大篇幅描写谈恋爱的情节,更有绘本被指画面阴森惊悚,连大人看了都害怕。
儿童绘本内容“少儿不宜”的现象,近几年频频引发关注。这个话题受到关注,其实与整个社会对于儿童阅读的日益重视和对阅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有着重要关系。有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总规模为894亿元,其中少儿图书市场规模达到了234.59亿元,占总体的26.24%。而少儿图书中,儿童绘本又占到了少儿图书零售市场的24.98%,市场份额高达58亿元,稳居细分品类第二的位置。
但在儿童绘本市场快速壮大的背后,一些缺少专业素养的出版社和从业者也争相进入儿童出版的赛道,急欲分一杯羹,这种泥沙俱下的行业状况的确给少儿图书质量保障留下了隐患。比如,一些儿童绘本中可能就会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超出少儿读物合理“尺度”的争议性内容,引发家长的担忧。
客观说,对儿童绘本中的一些内容,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意见,未必一定就是“少儿不宜”,但它如果引发了比较普遍的争议,确实需要认真对待。如出版机构就应该根据市场的反馈以及当下社会的主流教育理念,对一些内容重新予以评估。应该厘清的一点是,虽然说到底哪些内容属于“少儿不宜”,并没有客观的统一标准,但少儿绘本编著的专业性的确有高低之分。比如,一些从国外引进的儿童读物,就没有注意到中外的文化差异,在一些表达的翻译上,可能与中国教育理念及日常的表达习惯存在冲突;另外,一些儿童绘本并没有明确的分级意识,未标注适龄人群,这样也容易造成“误导”。能够在这些细节上做到恰当处理的儿童读物,显然会更容易被接受。
儿童绘本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三观培育和身心健康,对此社会有更多的重视和关注,是一件非常重要也很必要的事。从近些年的舆论反馈看,出版行业在这方面的确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要解决这一状况,也要警惕对审查审核过于依赖的观念。要知道,不管是儿童读物还是一般的书籍,它都具有相当的主观性,只要不违背法律,就应该对创新、对内容和风格的多元化多一些包容。如果设置过多的“禁区”,或者说存在争议就完全否认其价值,这恐怕只会让创作、出版的空间越来越逼仄,最终伤害的实际是整个绘本市场的质量。
因此,面对眼下儿童绘本质量参差不齐的状况,除了需要出版行业提高专业性,加强把关,更重要的是作为家长,应该更积极地扮演好儿童阅读引导者的角色。如何给孩子挑书,如何给出恰当的阅读指引,都需要家长投入更多的心思。(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