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奇葩规定层出不穷,维护“人”的尊严永不过时
维护包括所有劳动者在内的“人”的尊严,推崇有温度的、人性化的管理,是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
各类职场奇葩规定近年来曝光过不少,而近段时间,更是有一连串让人瞠目结舌的企业奇葩要求被集中曝光。
山西太原,一女子称因给客户倒水倒太满,试用期被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广东广州,一位刚入职的员工被办公室行政制度中的“乐捐”制度劝退:没有整理办公桌,忘记关电脑等都被要求“乐捐”,金额20-1000元不等;贵州贵阳,有企业则规定,员工未按时接电话,最高将面临10000元的罚款;广东深圳,一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显示,“公司全员素食,保证都是气质命好的同行者”,“只想按时打卡上班免谈、打工人思维勿扰”。
最好的管理是人性化管理
这些奇葩职场规定接二连三地被曝光,或许会让不少求职者对职场环境忧心忡忡。但客观地说,放在社会大盘中,类似的奇葩企业终归是少数,并不能代表整体状况。
企业奇葩规定层出不穷,与互联网的放大效应是分不开的。与其说是奇葩规定变多了,不如说是互联网提供了更多可以曝光奇葩规定的机会。同时,大家的权利意识变得更强,也让更多的奇葩规定被“识别”和重新“审视”。
从“00后整顿职场”到“反向背调”,其实都能看出如今的求职者越来越看重企业文化,面对不公平甚至职场侵权行为,也不愿再忍气吞声,而是敢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权,或是将相关企业曝光。
“经营之神”稻盛和夫说过,最好的管理是人性化管理。一定程度上说,当前很多职场奇葩管理规定被曝光,就是不够人性化的企业管理文化与求职者不断增强的人性化管理要求之间矛盾的外化。
纵观这些林林总总的企业奇葩规定,其实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未能真正把员工像人一样来对待,而是更像机器一样来“管理”。
像员工未接电话或超过一个小时不回复,就罚款10000元;大言不惭地说“只想按时打卡上班免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员工像机器一样随时待命、任劳任怨,且保持绝对服从。
从企业角度来说,希望员工付出越多越好,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其前提是对员工有基本的尊重。如果忽视了企业管理中最起码的“人味”,这无疑就是走极端了,也很可能突破劳动权益保障的底线要求。
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种似是而非的声音:对员工要求越狠,企业才能活得越好。
这其实是偷换概念。现在市面上所传出的种种企业奇葩规定,已不仅仅是人性化与否的问题,而是是否触犯法律,是否侵犯了劳动者最基本权益的问题。它与正常语境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高、管理严格是两回事。
毫无疑问,指望员工从行为到思维都毫无保留地“标准化”,完全按照企业的意志行事,这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很可能是相背离的。毕竟,员工无条件“听话”的背后,可能也对应着创造力和能动性的被扼杀,严苛的管理也难以让员工拥有真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因此,企业应当意识到,善待员工就是善待企业自身。
关注时代变化下的劳动关系
面对层出不穷的企业奇葩规定,如何破除?
首先,不必对此过于担心,不能低估现代人权利意识觉醒的力量。任何一种管理文化的出现,都是由主客体共同塑造的。当越来越多的劳动者有更强的权利意识,对于侵犯权益边界的苛刻管理的“容忍度”不断下降,自然会倒逼更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和管理上作出反思和调整。
其次,与劳动者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该与时俱进。一些企业之所以敢于在对待员工权益上表现得过于“我行我素”,说到底还是现有法律体系留下了模糊空间,助长了一些奇葩规定制定者的侥幸心理。在这方面,法律显然应该发挥更显著的抑制和平衡的作用。
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它的和谐与否,涉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健康发展,理应获得更多的重视。对于当下的劳动关系,有两个新的变化值得正视。
一是,在现实的就业压力之下,我们要防止劳动关系,或者说劳动者权益状况的进一步恶化。比如,会不会有更多企业利用求职困境,出台一些刁难员工的“内部规定”,不把法定的劳动者权益放在眼里?
二是,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近段时间ChatGPT到底会对多少职业产生颠覆性影响就引发了一些讨论乃至焦虑,那些可能被“代替”的岗位上的劳动者,他们的权益状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这些都是应该引起重视的现实问题。不管社会如何发展,维护包括所有劳动者在内的“人”的尊严,推崇有温度的、人性化的管理,是社会的共同期盼,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维度。(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