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菜单”频现,也会败坏文旅形象
铲除“阴阳菜单”,不仅要理解外地游客息事宁人的缘由,同时应读懂网上吐槽背后隐含的期待——他们并不是不在乎个人权益,只是对维权行为缺乏胜算。
“本地人收费5元,外地人收费10元。”近日,在广西桂林,一男子称吃米粉时遭遇“阴阳菜单”,在网上引发广泛关注。随着当地相关部门介入调查,1月21日,广西桂林市秀峰区人民政府发布通告,对该店进行立案调查、闭门整改。
尽管此次事件已告一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涟漪效应仍在不断放大。“我同事是桂林阳朔的,她去吃粉5元一碗,她老公广西贵港的,去吃12元一碗,商家会根据说话口音来判断你是否为桂林本地的”“阳朔有家卖柠檬汁的,本地人偷偷卖4元,游客则是15元一杯”……互联网上,围绕着“阴阳菜单”的吐槽不绝于耳。
从网友曝光的内容来看,那些“阴阳菜单”的金额都不大。商家为了蝇头小利而剑走偏锋,着实令人不齿。更重要的是,这些“庸常之恶”却给城市形象造成了难以弥补的巨大损失——外地游客提起“阴阳菜单”,很少能记起不良商户的名字,但对事发城市却很难忘记。
实际上,不只是广西桂林,不少消费者在出游时都曾遇到过“阴阳菜单”。更有甚者,一些出租车司机还会带外地游客去提供“阴阳菜单”的饭店用餐,然后再收取商家的“提成”。这种专门针对外地游客的“宰客”行为,毫无疑问侵犯了消费者公平交易权,已经涉嫌价格欺诈。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消费者不仅可以要求退还多收取的价款,而且可以主张三倍赔偿。但在现实中,真正为此而较真的外地游客并不多,这也是“阴阳菜单”大行其道的一个重要原因。
面对“阴阳菜单”,外地游客为什么宁愿“吃哑巴亏”,也不愿拍案而起?缺少维权意识尚在其次,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消费投诉能否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游客出门在外,一般都提前安排好了行程,如果消费投诉处置繁琐,多数人都只能就此作罢——遭遇“阴阳菜单”,大不了损失些许金钱,倘若陷入维权纠纷的泥潭,势必要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这无疑是更加严重的经济损失。更何况,面对人生地不熟的现实,不少人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因此,不少外地游客宁愿事后在网上吐槽,也不想或者不敢在第一时间表示反抗。
铲除“阴阳菜单”,不仅要理解外地游客息事宁人的缘由,同时应读懂网上吐槽背后隐含的期待——他们并不是不在乎个人权益,只是对维权行为缺乏胜算。“阴阳菜单”之类的“庸常之恶”,之所以屡禁不止、为所欲为,根本原因在于,某些无良商家将此视为一种毫无风险的掠夺——他们不仅料定外地游客不会较真,而且认为本地监管部门也不会较真。
现实情况是,某些地区或许恰如无良商家所料。当“阴阳菜单”成为“城市特色”,实际上也说明了市场监管仍存在“空白区域”。对此,在鼓励消费者积极维权之外,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市场监管部门能否畅通举报渠道、优化处置流程,为消费者维权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制度保障。
当前,各地文旅部门都在“花式内卷”、积极引流。在此过程中,良好的消费环境也是提升文旅体验、擦亮城市品牌的重要一环。严厉打击包括“阴阳菜单”在内的各种消费乱象,维护公平有序的文旅消费市场,这不仅是捍卫消费者权利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文旅产业积极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赵志疆)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