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聘变买车”?必须破除虚假招聘的连环套
不仅要将那些发布虚假招工信息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而且有必要将这些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一同“拉黑”,以防其另起炉灶卷土重来。
据媒体报道,3年前,25岁的赵永换了工作,入职广东中山一家物流公司。取到车后,他高兴地给小货车拍照,发到社交媒体平台上。没想到,评论区不少留言说“又有个兄弟掉坑里了”“现在怎么还有这种骗局”。不久后,赵永发现,自己真的掉入了一个难以挣脱的陷阱:物流公司打着高薪招聘的旗号,目的是让应聘者高价贷款买车。
近年来,类似的骗局已经多次曝光:求职者在通过网络平台求职应聘时,被物流公司“高薪”招聘货车司机的信息吸引,入职后遭遇贷款高价购车、缴纳会费等连环套路,不仅遭受财产损失,还背上巨额债务。明明是去找工作,结果却在诱导之下稀里糊涂购了车。更有甚者,车辆和保险登记的都是公司的名字,只有贷款是属于自己的。
在频频见诸报端的招聘“连环套”中,涉事公司的行为存在多处问题:要求求职者交入职押金、不提供劳动合同等,都违反了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隐瞒实际情况,私自盗用员工的身份信息办理购车贷款,更是涉嫌违法犯罪。
对于求职者来说,只有擦亮眼睛、提高警惕,才能避免被虚假招工信息“套路”。一方面,面对各类以低门槛、高收入为噱头的招聘信息要加强甄别;另一方面,在签订各类合同文件时,要仔细研读条款,逐项审核确认,明确双方责任义务;更重要的是,如果遭遇虚假招聘、贷款购车等骗局,要及时保存相关证据,通过报警、诉讼等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虚假招工信息频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始作俑者违法成本太低。究其原因,此类骗局大多经过精心包装,求职者不仅很难发现“猫腻”,即使遭遇骗局,也往往因维权困难而只能自认倒霉。要扭转这样的局面,需要相关部门加大监督执法力度。在为受害者提供有效的法律援助、维护其应有权益的同时,也要对存在风险的企业加强审查,铲除此类骗局滋生的空间和土壤。
综合此前报道来看,“应聘变买车”的骗局大多始于招聘APP上发布的信息。从招聘平台的角度来看,任由虚假招工信息蔓延,不仅会损害求职者权益,破坏市场环境,而且势必影响招聘平台自身的信誉和发展。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各类招聘信息的审核把关力度——不仅要将那些发布虚假招工信息的企业列入“黑名单”,而且有必要将这些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一同“拉黑”,以防其另起炉灶卷土重来。
目前正值春招季,求职与用工需求都很大,只有清除各种“招聘套路”,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为稳就业提供更多优质选项。(赵志疆)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