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买了啥都被分享给“好友”?App熟人推荐功能该规范了

2024-04-17 10:24:28

对于那些明显与既有法律相违背,与用户主流需求相背离的做法,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监测和处罚力度,要让对用户个人信息“捞过界”的手付出应有的代价。

  《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对数款社交App、购物App测评发现,部分App的关闭推荐功能形同虚设,这些平台除了推送可能认识的人,点赞过的内容、购买过的东西、观看过的直播等都可能因平台推送机制,让好友和其他人知道。

  都说“一个人的手机是藏着最多秘密的地方”,但是,泛滥的熟人推荐功能,却正在将个人手机里的“秘密”变得日益公开化。近年来,这种基于大数据的推荐机制从社交平台一路扩大到购物、直播等领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几乎入侵了人们网络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对个人隐私构成越来越明显的威胁。

  从用户角度说,互联网生活已经成为个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不少人都不愿意将自己的上网痕迹,或者说“网络生活”,变成一种公开的数据资源分享给他人——哪怕是熟人,同时也不希望被推荐“熟人”。在这种情况下,App在原初设置时就理应默认不允许熟人推荐。但现实往往是反其道而行之,不少App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就默认开通熟人推荐功能,默许可以读取用户的通讯录等关键信息,以至于一些人的网络生活长期被“曝光”都不自知。甚至,有网友反馈,在关闭推荐功能后,自己的上网痕迹也还是会被推送给其他人,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连关闭该功能本身是否也是形同虚设?

  关于App在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上的边界,其实很多法律早就明确应该坚持必要和最小化原则。如个人信息保护就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与处理目的直接相关,采取对个人权益影响最小的方式;收集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毫无疑问,熟人推荐机制的失控,明显违背了必要和最小化原则,它既涉及对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也构成对个人信息的“滥用”。因为对用户来说,多数情况下,是否开通熟人推荐与使用App的基本功能并无直接关系。更何况,不管是App擅作主张默认用户开通该功能,还是“关也不关掉”,都与个人信息保护等法律形成了抵牾。

  说到底,熟人推荐机制的失控,主要是平台自身的“小九九”,为优化算法的精准度服务,以实现提高用户留存率和活跃度,增加用户粘性等目的。平台的这种需求,客观上未尝不能理解。但平台如果先入为主地默认用户就应该接受或是也需要这种功能,就太不把自己当“外人”了,这是一种粗暴的越界,也是对作为数据资源的用户上网信息的过度“开发”。因此,对于那些明显与既有法律相违背,与用户主流需求相背离的做法,监管部门有必要加大监测和处罚力度,要让对用户个人信息“捞过界”的手付出应有的代价。

  当然,这里面或许还有一些边界在法律上存在模糊之处,这也是一些平台和App仍“我行我素”的重要原因。但是,无论是基于已有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的立法倾向,还是从尊重用户的角度,熟人推荐功能的滥用,都应该得到规范了。应该看到,很多人在使用App时都是默认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的空间,不用担心会有“第三只眼”在审视自己在网络上的一切,遑论将这一切再分享给第三方。如果一个人在网上看了什么买了什么,都要被毫无保留地未经允许地通知“好友”,这显然不符合普遍的“人性”。如果连这一点都要拂逆,谈何真正尊重用户?更重要的是,连这种最低限度的个人上网“痕迹”也不再由自己掌控,它所传递出的“失控”和“不安”,还将进一步弱化社会的安全感和隐私保护信心——它理应被严肃对待。(朱昌俊)

责任编辑:郝悦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