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举报遭辱骂,停职处理工作人员不是终点
社会现实也是学生的课堂,学生反映问题一方面展现了其基本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教育局和其代表的监督机制的信任,这种勇气和信任本应得到呵护。
4月27日,#学生向教育局举报饭菜有蛆被骂#登上微博热搜,舆情迅速发酵,公众愤怒,媒体跟进。当天下午,四川广元苍溪县教育局迅速作出回应,通报承认接听电话的工作人员范某某言语失范,被停职处理。但同时,通报也表示,学生所举报的问题经调查均不存在。
关于“学校食堂饭菜有蛆”的投诉,通报表示工作组实地检查和走访就餐学生、陪餐教师、陪餐家长代表,未发现该校食堂饭菜存在异物异味现象,未接到其他师生反映类似问题;关于“学生睡眠时间不足”问题,经核查,该校为寄宿制学校,学生晚自习后21:30就寝,次日6:30起床,符合中小学生睡眠管理要求。
后续处理来看,教育局的调查是迅速的,处理也是果断的。但回到问题的一开始,工作人员在接到举报电话后就应当及时记录,并按规则启动调查,予以反馈,而不是随意评判举报者。可在这起事件中,工作人员在确认举报人是学生后,迅速将自己代入了家长、教师的角色,居高临下地教训对方,甚至说出了侮辱人的字眼。这样的回复态度说明他并未将学生视为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应当平等沟通的公民,而只是一个要求其服从的对象。
应当还原的事实是,在舆论传播中,热搜标题高度聚焦在“饭菜有蛆”上,形成了“学生举报食品问题被辱骂”的公众印象。但根据网传的原始电话录音,对话的顺序是这样的:学生首先反映学校晚自习是三堂课,比初中部和其他学校都多一节,占用了学生休息时间。正是这个问题让教育局工作人员发了火,辱骂了学生。随后,学生又反映学校食堂饭菜中出现异物、有蛆,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工作人员的态度有所缓和,提醒学生要保留证据,并表示遇到大问题该举报。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社会舆论几乎高度一致,而对晚自习时长的投诉,舆论出现了明显分裂,不少人觉得投诉学生肯定是自己不好好学习,还想影响别人,该骂。教育局工作人员没有进行核实,就在电话中对学生大加训斥,就是这种心理的典型表现。然而,每个地方都会出台相应的政策,对中学晚自习的结束时间做严格规定,这是经过严密论证的、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举措。无论旁人对上不上晚自习持何种态度,学校都确有可能存在违规的事实。
而工作人员像这样将个人的情绪凌驾于规则规范之上,对学生劈头盖脸的一顿教训,恰恰暴露其在权责利的认知上出现了严重偏差。教育部门的职责之一,就是监督学校是否规范办学,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能不能摆正位置积极地参与教育生态建设,而不是将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这样的问题或许还值得更多地方反思。
就此事而言,停职并不是事件的终点,要真正回应公众关切,还有几个未竟之问需要解答。是什么让工作人员在没有调查之前就恼羞成怒?如果说食物有蛆因为没有留下证据无法确认,那么,晚自习究竟是三节课还是两节课,最终几点下课,为什么不说清?事情不说清,只会让失望的情绪累积下来,最终削弱学生对正当维权的信心,甚至影响对学校乃至整个教育体系的信任。
社会现实也是学生的课堂,学生通过举报电话反映问题,一方面展现了其基本的权利意识,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对教育局和其代表的监督机制的信任,这种勇气和信任本应得到呵护。因此,善后工作不仅要修补“面子”,更要呵护“里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监督权利。(马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