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开始卷“聪明药”,值得警惕的双重迷失
某种最基础的教育焦虑和对唯分数的崇拜,并没有真正消解,甚至变得更为严重。如果这种观念中的偏执不能被有效扭转,“聪明药”就可能被源源不断地“发明”。
作者:朱昌俊
为了985,家长们开始卷“聪明药”了?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会通过各种方式给孩子购买和服用专注达(主要成分为哌甲酯)、阿德拉(主要成分为右苯丙胺)和莫达非尼等精神药品。这些所谓“聪明药”,长期服用会产生依赖,并损害其神经系统,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最终可能会滑入吸毒深渊。
其实,“聪明药”的滥用现象,早就引发关注。国家禁毒办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就披露,麻精药品和未列管成瘾性物质滥用快速蔓延,滥用人数不断增多,青少年滥用问题突出。有药物成瘾科的主任医师也指出,他从2017年起开始接诊“聪明药”滥用者,年龄最小的患者仅15岁。这一触目惊心的现实,其实是药物管控失范和教育理念偏差推动下的双重迷失。
以专注达为例,作为中枢神经兴奋剂,它属于一类精神药品,执行“红处方”管理制度。在一些医院只有通过毒麻药品管理考核的主治医师及以上级别医生,才有开具该类药物的资质。对于提出用药需求的患者,医生也需先对其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只有当患者明确诊断为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后,方可考虑给他开具哌甲酯等改善症状药物。但是,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家长主动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全国各地医院也都在增设学习困难门诊,从医院开出专注达或许在变得更容易。
如部分医生在临床中可能会因为家长说孩子成绩差、注意力不集中就较为宽松地开药,这无疑助长了专注达的使用。而从医院开出的处方药专注达,也还存在高价流入市场进行二次交易的情况。甚至一些社交平台上,也有卖家以隐晦方式进行相关药物销售的推销和引流,还有家长则通过境外渠道购买。
这类现实情况无疑提醒相关部门,对于精神药品的管控,应该尽快补上薄弱环节,有效压缩其随意流通的空间。特别是医疗机构的源头把关,更不容松懈。像一些学习困难门诊的诊疗活动,应该得到针对性规范,既要严格依据临床医学伦理遏制精神药物被“滥开”处方,也要加强医学常识普及,让更多家长意识到“聪明药”的危害性。
作为特定适应症的神经药物,各类“聪明药”的滥用,其带来的伤害不可忽视,就算抛开法律风险和药品挤兑不谈,只考虑健康上的负面影响,靠吃药来短暂提高成绩也无疑是得不偿失的。但是,为何一些家长甚至在明知道此类药物具有风险,甚至一些购买行为涉嫌违法的情况下,依然为了成绩甘愿拿孩子的身体健康冒险?这背后不得不说是现实教育焦虑的一种极端映射。
事实上,几乎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聪明药”。早就有网友总结“那些年吃过的‘高考神药’”,诸如“生命一号”“太阳神口服液”“考力神”等,都成为不少人的成长记忆。这些所谓有助于增强学习精力的“保健品”,以今天的眼光看不过同样近乎“智商税”。而“聪明药”从之前形形色色的“保健品”发展到今天的各类精神药品,反映的或是一些家长为了提高孩子成绩而在“冒险”之路上走得更远了,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在大力提倡教育减负、破除唯分数论、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的今天,部分精神药品竟然被赋予了可以提高孩子成绩的“价值”,这提醒的是一个无比真实的现实——某种最基础的教育焦虑和对唯分数的崇拜,并没有真正消解,甚至变得更为严重。如果这种观念中的偏执不能被有效扭转,“聪明药”就可能被源源不断地“发明”。(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