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6岁女童在深约30厘米的酒店水池溺亡,戳破了多少安全侥幸

2025-08-11 18:37:59

此事的发生再次提醒大家,应该走出“浅水即安全”的认知误区。尤其是对于幼儿下水,管理方和监护人都不该直接把水的深度作为安全的绝对标尺。

  7月18日,6岁女童悦悦(化名)随旅行团入住云南西双版纳景洪雨林公园戴斯温德姆酒店,在与酒店合作的“儿童水寨”戏水池玩耍时,左腿陷入回水管被牢牢吸住,悦悦母亲与多人合力均未能将孩子救出,最终溺亡。家属提出质疑,称事发时“儿童水寨”既无救生员在岗值守,监控设备也形同虚设,且先后到场的两名工作人员不熟悉回水泵操作,直接导致黄金救援时机被错失。目前,当地已成立联合调查组。家属表示,“儿童水寨”等戏水池的安全问题事关重大,其严重性不容小觑,希望类似悲剧不再重演。

  眼下正值暑期,是孩子们出游玩水的旺季,这样的悲剧于很多家长都是心有戚戚。关于悲剧中各方具体责任的认定,还有待联合调查组的公正调查,但从目前媒体报道披露的信息看,其所呈现的安全保障缺陷其实是很明显的。

  比如,水池内回水管上方的格栅板为何未能起到该有的保护作用,到底是检查疏忽,还是质量问题?这个直径27厘米、深95厘米的回水管,即便是不回水的情况下也可能成为一个安全“陷阱”,为何在附近却未能增设必要的安全提醒?再比如,事发时并无救生员和安全管理员在场,后续前来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水寨阀门和回水泵操作,从而影响救援时机,这是否说明水池的日常安全管理体系原本就非常混乱?很显然,这些问题暴露出多个环节的失守,也是后续调查必须厘清的关键所在。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此次事发的水池,水深只有30厘米左右,竟然也发生了儿童溺亡事件,这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安全认知。在一定程度上,这或也是涉事酒店及“儿童水寨”管理方未能在安全保障上给予足够重视的一个“客观”原因。但实际上,“浅水区”的风险从来就不容低估。此前有文章做过专门科普:很多救生员把注意力重点集中在深水区,其实浅水区比深水区更容易出现事故,因为不会游泳的人通常不会前往深水区。在浅水区,哪怕是成年人滑倒后,会游泳的人能游起来,但不会游的人只会拼命挣扎,也极易出现溺水事故。显然,此事的发生再次提醒大家,应该走出“浅水即安全”的认知误区。尤其是对于幼儿下水,管理方和监护人都不该直接把水的深度作为安全的绝对标尺。

  类似的事件其实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它一次次地提醒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即在安全保障面前,容不得丝毫的侥幸。像此事中,30厘米的水深,看起来是一个非常安全的深度,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如果在前期各方都能完全按照安全规范,把该有的安全措施落实到位,“意外”完全是可以避免的。这里面的侥幸,可能也存在着一种为了节省成本的考量。但悲剧证明,一旦出现事故,各方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成本,恐怕比落实安全措施所需要投入的日常安全管理成本要高得多。说到底,在安全问题上,不容侥幸,也不容有任何的“节约”心态。“省”什么也不能“省”在安全保障上的必要投入,这一点当成为所有经营者的共识。

  此外,事发地属于酒店内独立经营的游乐场所,其是否严格纳入了监管范畴,在安全规范上是否得到了足够的监督,也值得更多地方监管部门在制度上给予重视和常态化的排查,避免等到悲剧发生后才后知后觉。(朱昌俊)

责任编辑:郝悦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