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朱昌俊

文物修缮,专业才能体现价值

  5月15日,微博认证为学者、作家的博主张宏杰称,安徽凤阳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现场有工人“用电钻把完好的旧砖起掉”换上新砖,“把真古迹修成假古迹”。对此,凤阳政府官方微博回应称,因为东华门门券坍塌毁损严重,根据设计单位意见,需要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再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加固。

  近年来,文物修复遭遇质疑的事件时有发生。2010年7月,圆明园首批破损文物完成“试验性修复”后刚一亮相就被质疑“土气”,因为部分文物被涂上金漆,而且连修复中使用的纹饰图案也没有任何依据;去年,位于辽宁绥中小河口的一段长城也引发关注,有网友将一组修缮后的长城图片发至网上,照片中,城墙与地面被抹平,起伏的墙垛与野性风貌被硬化路面所取代。有网友直呼:“这种修葺还不如不修,简直比破坏还可怕。”

  在上述背景下,明史学者张宏杰对于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的质疑,也引发了较大的关注。不过从凤阳县方面的回应看,似乎张宏杰的质疑都是“误会”,当地的文物修复并不存在任何问题。

  客观而言,张宏杰15日发表质疑,凤阳相关方面当晚作就作出回应,第二天凌晨就发布调查结果,这也算是态度积极。可这一回复,不仅张宏杰不满意,公众也多有疑虑。

  比如说,回应称,在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各项方案均按照规定报呈国家文物局审定批准后实施。但要知道,方案归方案,具体实施归具体实施,方案批准并不等于施工标准就必然得到保障。上述长城修复被质疑,彼时的相关方面也表示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方案的设计、批复、工程验收等程序合法。可见,光有审批程序,并不能为文物修缮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背书。

  此外,从现场照片看,修葺一新的城墙,与乱码摆放的旧“废砖块”形成鲜明对比。新砌的城墙让人看不到半点遗址的气息,是否真的是按照遗址修缮应遵循的修旧如旧与最少干预原则进行处理的,令人生疑;而散乱堆在一边的旧砖块,给更人以粗暴的观感,看不到遗址修缮应有的专业度。

  的确,文物修缮是个专业工作,普通人不一定知道那么多“门道”。但文物修复现场有没有展现出应有的专业氛围,修缮出来的遗址,与原有遗址的差别到底有多大,失真程度又如何,一般人凭感受也能够知晓几分。这应该也是学者张宏杰能够对此抱以质疑的基本“素养”所在。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文物修缮虽有专业门槛,但并不能因此排斥外界的质疑和监督。其中至少有两个方面必须导入公众视线。一方面,文物修复是否是严谨科学的,是不是真正按照专业标准进行施工。若花大钱修缮出来的遗址,让人看不懂,或是感到违和,觉得古人留下来的东西被“糟蹋”了,形成了破坏性保护,当然必须向社会释疑,若属实,还应该追责。

  另一方面,历史文物的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对应的便是“经济价值”。那么,在修复的过程中,防止有人“以新换旧”,也很有必要。这起事件中,恰巧就有工人透露被拆下来的旧城砖,“刻字的要几千元一块”。其中是否存在不当的利益纠葛,当然令人遐想。

  历史文物的价值日益凸显,公众对文物的兴趣也在提高,文物保护、修复正迎来一个兴盛时期。但在这个过程中,文物修缮的专业性,乃至对文物的敬畏感,是否相应提升了,仍得打上个问号。如果修缮、保护,最终换来的是一座座“崭新”的仿造品,已然不啻为最大的文化灾难。

  就个案来说,明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被质疑一事,算是对当前文物修缮的一种现实提醒。同时,鉴于诸多疑点仍存,更高阶的文物保护部门,有必要尽快介入调查。(朱昌俊)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