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李 群
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于5月28日下午胜利闭幕。在闭幕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盛世修典”,记录时代发展的印记,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了法治中国新标杆,也开辟法治中国的新天地。
典,大册也。66年来从“法”到“典”,民法典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的先河,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编纂民法典不是简单的法律汇编,而是要进行编订纂修,打通整个法律体系的“经脉”,对法律条文进行“深加工”,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步骤。
改革风正劲,发展逐浪高,但社会秩序的建立,有赖于对基本民事法律关系的调整和规范。民法总则中提出“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原则”,将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纳入保护范围,完善电子合同订立、履行规则,细化网络侵权责任等。与时俱进,法亦同趋,才是真正为民、保民、利民。以法典化方式确认、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取得的法治成果,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成果和制度自信。
民法典7编84章1260条10万余字,人民至上、与时俱进贯穿始终。从腹中胎儿、未成年人到成年,每个个体的合法权利都受保护,这是一本大写的公民权利宣言书;大到合同签订、公司设立,小到缴纳物业费、处理离婚纠纷,这部鸿篇巨制的民法典也是一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国首部民法典核心是“人民至上”,展现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点和人民意愿。
民法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立法表达。民法典第一条就明确,要“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特征。民法典分则规定树立优良家风,重视家庭和睦和夫妻互相关爱;完善遗赠扶养协议制度,强调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细化侵权责任规定,为见义勇为者免除后顾之忧等等。这些,凸显着中华文化的印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法律,国之重器;法典,则是重中之重。这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已经破空而出,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法治保障。人民至上的精神永不落幕,这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必将时刻护航我们的美好生活。
“两会”系列网评稿件:
【专家学者看两会】畅通国内大循环:以高质量供给激活“最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