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阅读提示】辽宁老边沟禁止游客捡枫叶,景区回应: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光明网评论员:近日,有网友发布视频,在辽宁本溪的老边沟景区,有广播提醒游客:禁止采摘枫叶、手持枫叶,捡的也不行。评论区不少网友发出疑问:禁止采摘可以理解,为什么不能捡枫叶呢?对此,有不少网民认为是“小题大做”。
10月9日上午,极目新闻记者就此事联系老边沟景区,工作人员表示,一直以来都有这个规定,是出于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建议游客最好不要捡枫叶。
不捡树叶能不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存有疑问。但已经有科普指出,林地上的枯枝、落叶、树皮、花、果和枯草等的堆积层,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腐烂分解成腐殖质,供给林地土壤养分,并有保蓄水分的作用。另据央视新闻此前报道,园林废弃物相关负责人介绍,将5厘米以下树枝和树叶粉碎后,经过翻抛堆腐发酵能够产生有机质,据计算,1吨树叶大概能产生300至400公斤的有机质。
从这个角度来看,景区对游客捡树叶作出一定限制,似乎是合理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说,“抛开剂量谈危害”恐怕也是有问题的。比如每年有多少游客到来,会捡走多少树叶,会在多大程度上给环境造成危害,这些数据却语焉不详。这也是为什么游客有“小题大做”的观感。因为人们从直觉上很难想象,捡走树叶何以就破坏环境了。如果按这种推论,踩了一下土地、抓走一只虫子等行为,都可能延展出破坏环境的宏大命题。
这并不是质疑保护环境的必要性,而是说要讲清楚其中的细节,才是一种更有价值的环保——环保,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公众理解与参与的议题,而非“上对下”的命令。景区的做法或许出于善意,但“禁止捡枫叶”的广播,如果只停留在禁止层面,就容易让人觉得僵硬。
如果真的有必要禁止,景区也可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比如在告示牌或语音中说明,这些落叶的具体作用,以及摘捡落叶的影响;或者采取一些补偿性措施,比如制作一些纪念品免费发放等。这样的举措不仅更易被接受,也能起到真正的科普作用。
之所以如此,也是因为现在人们对景区的期待,不只是赏景、游玩,也包括某种情绪价值。那是一种被自然温柔以待、被景区善意理解的感受,而不是一种在紧盯之下的紧张,一种“被施恩获准进入”的错觉。
其实人们完全可以反问:既然保护自然如此重要,那么何以要开放,又何以要售票呢?像一些自然保护区一样,完全与人迹隔绝,岂不是更好吗?景区恐怕很难面对这样的拷问。
所以,景区也要明白,开放与保护,并不是对立的两极。对公众开放,恰恰意味着一种教育与共享的责任。人们走近自然,亲眼看到、亲耳听到风吹叶响的那一刻,才会真正理解什么叫“生态之美”。如果景区在这个过程中,只留下“禁止”的声音,而缺乏“解释”的温度,那就错失了最宝贵的契机——让人们在理解和共情中学会敬畏自然。
总之,景区也是个服务者,既要让游客看见风景,更要让他们理解风景、尊重风景,而不是成为“被管理对象”。而这样的姿态对于环保理念的传递,也是必不可少的。
(转载请注明来源“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
【上一篇】“鸡排哥”带动一座城,人们在围观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