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期待“确定性”, 但技术突变总是在打破确定性。虽然从宏观看,技术进步不必然带来高失业率,但人们都容易把自己带入马车司机的角色,惊恐万状地看着横空出世的汽车。而新技术能否出现、何时出现、在哪出现,也是难以预计的。ChatGPT所代表的聊天机器人,并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技术,如果追溯起源的话,早几年前各大品牌的手机里就植入了类似的模块,人们甚至都开始忘了它的存在,使用率并不可观。
道歉虽然很及时,但造成的影响确实很坏。医患关系是长久以来存在的问题,“手术室里都是钱”更使一部分公众强化了医院逐利的印象,由此在舆论场上掀起了“净说什么大实话”的波澜。医生干的是良心活。“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清末一个湖南老中医写的这副对联在“手术室里都是钱”的新闻留言中频频被提起。悲天悯人、悬壶济世的情怀与一切向钱看的利欲熏心形成鲜明对比。
如果这些事能够引发反思,希望人们明白,我们该如何对待一个人。人口的经济价值当然是一种宏观的认知范畴,数据和代码也确实是网络空间存在的基础,但透过这一切,追根究底建构这个世界的永远是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想法,且未必完美周全,也未必那么强大勇敢。人们所有的行为,或善或恶,最终都是作用在人的身上。社会纷繁、技术蓬勃,但人的肉身依旧脆弱。悲剧令人惋惜,但更该教会人们坚强,去锚定那些必须坚持的价值与方向。
需要反思的真问题是,广大偏远乡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支教活动?需要什么样的支教老师?教育是改变这些乡村贫寒子弟命运的最好渠道,而乡村教育往往是薄弱的。通过支教弥补乡村教育短板,提高乡村学子的知识和能力水平,让他们在刻苦努力的过程中得到社会的帮助,这才是支教活动的最大意义所在。所以,“最美支教”,从来不是脸庞,而是行为。要想获得这份盛誉,就要扑下身子、沉下心来,与乡村孩子们以心交心、以知促行。
人们关注此话题,是因为“刘易斯拐点”到来与否,与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时代是否结束相关。众所周知,中国经济在短短40年时间内的迅速腾飞,其最重要的客观“比较优势”之一,就是中国庞大人口基数所产生的“人口红利”。这个“比较优势”的丧失和“人口红利”的失色,意味着在中国经济崛起中扮演着不可或缺重要角色的廉价劳动力的退场。这个重要角色的退出,绝非简单的劳动力市场的短缺现象,而是对整个经济的巨大挑战。
出国留学是否物有所值以及“洋文凭”好不好使的讨论早已有之。早年间流传的“海龟(海归)变海带(海待)”“国外混得不好才回国”,就是海外高校文凭逐渐在国内失去竞争力的表征。而“海归废物”的出现,则被视为对过往仅靠一纸“洋文凭”就能在国内就业市场获得超额就业便利和优势的市场纠偏和调整行为。正如舆论对“985废物”的解读一样,在破除学历崇拜的同时,我们更需要妥善破解引发“海归废物”这种又一“废”现象的现实困境。
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踏上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一定能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这些年来,我们在对外开放上频出大手笔,展现了大国格局和担当。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大门越来越大,也就能够更好地同世界分享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夯得实,经济发展就更有支撑,民生福祉也更有保障。怎么完善基础设施?比如,加强交通、能源、水利等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建设的重点,着力提升网络效益。
诚然,优化经济结构,该压缩落后产能、化解产能过剩就不要犹豫,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不要迟疑。结构优化,可能带来阵痛,但是不优化就会处处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