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邓海建

县志何来神奇的加分疗效?

  近日,网曝青岛滨海学院多名学生反映校规过严,男女生仅牵手搂抱就会被记作违纪受到处分,引发网友关注。随后,该校多名学生向记者反映,学校不仅限制校园中男女生正常交往,还会强制要求捐献县志。校方表示,学校不提倡也不反对男女生恋爱,捐献县志属于学生自愿行为,如有学生所反映的情况存在,将严肃查处。(10月26日 《京华时报》)

  林子大了,鸟儿多。学校多了,规矩乱。

  牵手搂抱扣分、发色不对扣分、赖在宿舍扣分……早在2014年,天涯社区便有一个热帖,题为《历史上最变态的大学》,言辞犀利地刻画了严苛校规下青岛滨海学院的另类大学生活。孰真孰假,各说一词。更令人拍案的,倒不是奇葩校规之脑洞大开,而是在一大堆异想天开的扣分项背后,却有一个神奇而闪亮的加分项:捐县志,则加分。

  记者从学生提供的各班级县志任务的表格看到,每个班级所对应的购买县志的地区均不同,表格详细地写出了该县志可查询购买的书店店名。“每本县志都挺贵的,需要百来块,有同学因为没有买到县志,去店里复印了一份交到学院的干事那里,被认为不合格,随后被退回。”另有媒体爆料称,曾经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的学生说:“自己曾经因为处对象,被学校罚打扫招苍蝇的厕所,而且必须捐200元买一本县志,不买不给撤销处分,不撤销处分不能毕业。”

  就像城管打人多是临时工、官微发疯多是盗账号一样,不消说,“捐县志”肯定也是自愿的。校方的解释果然亦是如此上路子,“捐献县志是完全自愿的行为,没有强制,学校还有老师自发地捐县志、邮票。”且真诚表态,“如果学生反映的情况属实,学校将会做出严肃处理。”不过,在诸多举报指向校方强制做派的时候,学校起码有必要谨慎回答好下面几个问题:第一,一所民办学校,又没有考古学、历史学的渊源家学,何必非要在“县志”上绣花?第二,捐县志也就罢了,果真是为了以文化人的话,复印的为什么不可以?还非要不避嫌地打印出“建议购买书店”出来?第三,一本县志动辄上百元,花这钱的价值真的大于哲学、美学、社会学等基础常识书籍?当然,更离谱的是,拿县志捐献来“以功抵过”,这跟花钱消罪岂非一个逻辑?

  究竟是学生积毁销骨,还是校方颠倒是非?只要各自举证下去,证明清白其实很容易。

  真正的问题,也许并不是奇葩校规的奇葩指数,或者是捐赠县志的匪夷所思,而是高校在管理过程中,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其权力边界在哪里?这些年,学校管理上的问题(包括将学生异化成校长的私人家丁、将学生以对抗规划决策的姿态“祭旗”、漠视学生权益以至屡屡激化“食堂起义”等),表面看,无非是几个学校拍脑袋决策、霸王而任性的模式问题,但论说到底,根源在于两个:一是中国传统教育中根深蒂固的“家长观念”。凡事喜欢代替学生思考、代替学生行使权力,似乎一句“我是为了你好”,足以对抗所有法治框架内的公平正义逻辑。二是学校治理机制与治理结构不适应现代化节奏。在公共治理走向现代化的时候,少数高校还在家族化、封建化的路上裹足不前。学术上,教授治校遥遥无期;校园里,学生自治纸上画饼。最后的最后,就是各种悖逆民主法治的举措,甚至成为当事学校敝帚自珍的“创举”。

  拿无知当个性,拿任性当特色,学生与教师的话语权,终究不过花谢水流而已。县志的各种神奇加分疗效,靠舆论睥睨是难以终结的。除了地方教育部门早些沉下身子、监管矫正,更重要的,还是早日厘清高校内部权力结构的规则与伦理。也许,高校教育管理清爽起来,类似奇闻异事才会如霾散去。(邓海建)

[责任编辑:付双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