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堂内涵丰富的“举报遭报复”课
近日,部分媒体报道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在重污染天气Ι级应急响应期间补课,因教育局工作人员向学校透露投诉人电话号码,学校“报复”投诉学生,引起广泛关注。对此,西安碑林区教育局调查称:该区教育局干部吴某接到电话投诉,认为学校已落实停课要求,可能是个别培训机构恶意投诉,私自将投诉电话号码转给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学籍管理员,由于学校相关人员处理方式方法不当,引起广泛关注。(1月10日华商报)
一所声名在外母校,竟然堂而皇之打击报复自己的学生,不过是因为遭遇“补课举报”这样的小事而已,其心胸与格局,已经突破了公众的想象与认知。抛开事件本身的爱恨情仇不谈,此事恐怕真真说破了当下国内基础教育中的两重真相:补课是明规则,连雾霾天都挡不住;监管是稻草人,连学生都不放过。
这一纸调查,究竟距离真相有多远?因为监管者“通风报信”在先,恐怕在公信力上已经疏漏不堪,自己再来调查自己,真当群众都在“吃瓜”吗?
有几个问题,仍有必要追问下去:第一,所谓严肃处理,不过是通报和检查,相较于举报学生遭“停课”等恶劣情节,究竟是重了还是轻了?第二,就在官方通报之前,区教育局矢口否认泄露举报人电话,公权部门面对舆论监督公然撒谎,该当何责?第三,校方言之凿凿称,“非常负责任地告诉你,学校没有追查学生电话的事,更没有休学的事情发生”,而官方通报却称为“学校相关人员处理方式方法不当”。究竟是怎样的“不当”、校方有没有撒谎?如此严肃的问题,且事关权责对等的罚单,何以避重就轻一笔带过?
有些事实,不过心照不宣。有些追问,注定破绽百出。
从“中关村二小事件”到“西工大附中事件”,舆情之所以会对校园内的“鸡毛蒜皮”如此上心,说到底,恐怕不仅仅是权益意识四字所能解释的。学校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所以叫外人牵肠挂肚,是因为在这个地方,塑造并培养着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我们可以对食品安全失望,可以对雾霾治理失望,可以对一切尚不完美的现实心生抱怨,但唯独不能对教育失望、唯独不能原谅教育失格。道理并不复杂:如果教育者以扯谎为习惯、以厚黑为日常,你还能指望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忠贞诚信、德行良善?一个社会,尊师重道能否蔚然成风,固然取决于制度与教化,但最基本的前提,是教育者当学高身正、高山仰止。
重污染天还要补课,简直是“要分数不要命”。减负这么多年,基层生态如何,寒暑假的“禁令”最清楚;而补课之所以禁而难绝,监管者扮演“告密者”的角色,谁说不是最真实的明规则?
公共治理的现代化,是个复杂的大课题。这一堂内涵丰富的“举报遭报复”课,其实是上给教育深改的滚滚潮流听的。听得懂、听得进去,教育行政化之弊才会涤荡干净,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才有可能重霾散去、晴空万里。(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