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祭扫才是清明的正确打开方式

2017-03-30 18:47:51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画风应该清新向上,充满诗意情怀,教人明德向善。既继承传统又移风易俗,少一些污染,多一些绿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诗意,不正是今人对清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最契合本意的抚摸么?

  春雨霏霏,岁岁清明,今又清明。媒体报道,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很多地方以读家书、写家书等方式文明低碳祭扫,少了烟火味,多了文化气息。

  清明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岁时百问》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草长莺飞之时,扫墓祭祖、缅怀英烈、寄托哀思,既是一种节日仪式,也是一种沿袭千年的社会心理。从民间到官方、从传统节日到法定节日,清明节越来越被看重。这种看重,本质上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愈加深厚的根脉之思、愈加清晰的文化认同。

  如何过好清明节?文明祭扫是大势所趋。每到清明,各地都在倡导文明祭扫。除了家庭追思、网上祭扫、集体公祭之外,今年植树献花,读家书、写家书等又成了一种流行的方式。聚拢家人,捧读先人所遗家书,闻先辈慈音、感抚育之恩、聆祖宗训示,何尝不是一种家风家训的熏陶呢?给逝去的亲人写封情真意切的家书、为长眠的英烈作首气贯长虹的悼诗,何尝不是一种与逝者的精神对话呢?芬芳的花束、新种的树苗,何尝不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极好介质呢?

  过去,每逢清明,人们习惯用烧纸钱、放鞭炮等方式祭扫。传统的祭扫方式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比这些形式上的祭扫更重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能固执于嘈杂热闹?更何况,陵园墓地仍属公共场合,焚香放鞭搅扰他人凝思,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也有悖公德,实不足取。

  至于一些所谓的“孝子贤孙”不惜重金焚烧“香车”“美女”“保姆”“别墅”,乃至真钞、股票等等,则与清明“慎终追远”的本意完全脱轨,陷入了一种庸俗的境地。“清明”就应风清气正,心至诚、情至真岂不胜过磕头焚物等繁文缛节?讲排场、比阔气、争规格,攀比挥霍岂是祖宗所愿?清明应是一种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一种道德教化的载体,通过举国扫墓祭祖,把家国天下凝聚为一个“道德之团体”,促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修齐治平,岂不比执拗于对陋俗的迷信更靠谱?

  “白下有山皆绕郭,清明无客不思家”“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的画风应该清新向上,充满诗意情怀,教人明德向善。既继承传统又移风易俗,少一些污染,多一些绿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诗意,不正是今人对清明这个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中华传统节日,最契合本意的抚摸么?(李思辉)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