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火炉城市”排名对应的治理渴求

2017-07-10 18:44:50

退出“四大火炉”之列的武汉高温天气减少了,消夏的去处也更有档次了——数十公里的“东湖绿道”等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了骑行、散步的极好去处。夏天如果你来武汉,不妨去感受一下每天十万人在湖堤上迎风骑行的凉爽畅快。

  日前,媒体报道称,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发布榜单,夏季炎热程度靠前的四个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分别为:重庆、福州、杭州、南昌。武汉、南京退出“四大火炉”之列。

  “四大火炉”的提法,最早始于民国时期。当时长江流域的重庆、武汉、南昌、长沙夏季气候炎热,故被传称为“四大火炉”。武汉因为湿热、高温天气天数多,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一代炉魁”。十年前笔者在武汉读书,白天路面烫脚,晚上得往凉席上施水降温两三回才能勉强入睡。最近这几年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气象上的高温天气少了,城市的湿热感降低了,也很少有人光着膀子“咵天”、顶着湿毛巾出门了。

  一个地方的气温变化成因复杂,与整个区域、流域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但也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关系密切。比如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城市水系的联通都会对小气候产生积极影响。武汉2012年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9.92平方米,是1985年的5.5倍。在武汉市的城市总体规范中,东湖、府河、武湖等水道将被打通,使几大水系自然流动,形成生态风道,再与长江天然风道连接。实践证明,这种绿色发展布局的推进与公众凉爽感的提升基本一致。

  气候变暖是普遍性问题,城市“热岛效应”也客观存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只能被动隐忍、束手无策。相反,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降低排放、控制污染,厚植绿色发展,提高植被覆盖率,创新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方式等等,都是预防和减少极端天气发生率的重要手段。火炉一般的酷热尽管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并非理所应当。对极端天气的加剧不能摆出一副“随遇而安”的模样。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从一草一木、一点一滴做起,不断提升城市的绿色发展品质,不断调节不适应气候改良的地方,才能逐渐形成治理的合力。

  “夏至三庚数头伏”,按推算,今年7月12日才算入伏,最炎热的伏天还没到。这个时候,单凭气象部门此前的数据和排名,固然不足以证明城市生态文明治理的成绩。但是,把“火炉城市”排名的变化,与城市厚植绿色的实践结合起来看待,探究其中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联系,凸显的又何尝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呢?对应的又何尝不是公众对环境治理的迫切渴求呢?

  退出“四大火炉”之列的武汉高温天气减少了,消夏的去处也更有档次了——数十公里的“东湖绿道”等休闲场所,为人们提供了骑行、散步的极好去处。夏天如果你来武汉,不妨去感受一下每天十万人在湖堤上迎风骑行的凉爽畅快。(李思辉)

责任编辑:陈城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