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文化遗产之争为何如此没文化?
这些性质雷同的纠纷,给文化名人以及社会各界提了个醒。及时做好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分割,明确分配方案,不仅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口水仗,也是给自己和家人的充分保障。
最近,南怀瑾之孙南品仁一则“紧急通报”,再一次将南怀瑾遗产之争拉进了公众视线。通报称,南怀瑾的“私人衣物用品、手稿信函、数十万藏书及佛像等各种藏品”,已不在其生前办公居住的苏州太湖大学堂内,“且不知去向”。这份通报把矛头直指南怀瑾生前学生、太湖大学堂的实际控制人郭姮妟及其母亲李素美(简称李家)。看来,一场纠结的争论,又是免不了的。
为什么要说又?因为,从南怀瑾去世开始,围绕在南家后人和李家之间的遗产纷争就没有停歇过一刻。公开资料显示,李家人和南怀瑾结识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1985年,南怀瑾离台赴美,李素美及其弟李传洪,带着各自的儿女追随而去。往后二三十年,南怀瑾和李家人及其他数十位常随学生关系密切,直至离世。简单地说,南家后人和李家都与南怀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对其遗产也都拥有各自主张。
遗憾的是,这6年来,双方的纠纷、官司不断,却至今也没有得出一个明确的分割方案。各执一词的局面之下,最近出现的这场风波并不会让人感到意外。法律意义上的判决结果至今尚未出炉,作为外人,公众更难以断明南怀瑾的家务事。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场纷争对南怀瑾的个人名望来说,有着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斯人已去,身后还要陷入舆论风波,可悲可叹。
南怀瑾生前被尊称为“大师”,被认定为文化名人,那其后人和关系亲密的李家在行为举止上是否也该多讲究一些文化修养?两家人为南怀瑾的遗产互相指责,实无一点含蓄儒雅可言。联想到南怀瑾生前风轻云淡、与世无争的气派,着实令人唏嘘不已。事到如今,当事人或许应该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争的到底是名分,还是利益?
媒体的报道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关注。有媒体联系了曾为两家居中调解的原江苏省苏州市七都镇镇委书记、现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查旭东,但查以不在七都镇任职为由,拒绝接受采访。同样,和南怀瑾有过交往的七都镇统战委员沈远林也回避了媒体的采访请求。是说不清还是不愿说我们不得而知,但看起来,有关部门的调解没有起到明显作用,是肯定的了。3月6日就闹出了无法进入南怀瑾故居的一幕,距今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面对此类纠纷,有关部门是否能够加快调解速度,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这场风波留给社会的深刻问题。
近年来,名人遗产之争并不鲜见,南怀瑾的遭遇不是孤例。2014年10月13日,齐白石弟子、一代国画大师许麟庐遗产继承案。在经过长达两年多时间审理后终于得到宣判。就在今年1月7日,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公布消息,因对阎肃音乐著作权收益分配比例无法达成一致,阎肃妻女将阎肃之子诉至法庭,要求对被继承人阎肃享有的音乐著作权之财产权进行析产。
这些性质雷同的纠纷,给文化名人以及社会各界提了个醒。及时做好法律意义上的财产分割,明确分配方案,不仅有利于减少不必要的口水仗,也是给自己和家人的充分保障。立遗嘱等法律行为,也不该受到公众的非议,而应成为生活中的常规操作。毕竟,任何人都不希望看到类似案件层出不穷。(李勤余)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