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奖看科技强国
以科研成果争取获得诺贝尔奖,有了这样的承认,以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才能逐步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提高生产力、改善生活和创造和建设生态文明。
随着9月14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2019年的诺贝尔奖已经公布完毕。美国学者巴纳吉、法国经济学家杜芙洛和美国学者克里莫以缓解全球贫困问题的实验性方法,共同获得殊荣。
尽管严格意义上,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属于传统的诺贝尔奖5个奖项,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也称瑞典银行经济学奖,但从今年的各个奖项的“名奖有主”来看,还是能反映目前和历史的科技研究状况和水平。美国有6人获奖(生理学或医学、物理学、化学、经济学),英国有2人获奖(生理学或医学、化学),瑞士有2人获奖(物理学),日本有1人获奖(化学),法国有1人获奖(经济学)、波兰有1人获奖(文学,2018)、奥地利有1人获奖(文学,2019)和埃塞俄比亚有1人获奖(和平奖)。
获得诺贝尔奖并不是科研和科技的终极目标。不过,诺贝尔奖是一个绕不开的认定科技贡献和科技强国的重要指标,诺贝尔奖所颁发的对象,尤其是自然科学奖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对社会生产力产生重大促进作用,并改变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重要成果,这些结果是可信的,真实的,同时也是比较符合自然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
从多年来的诺贝尔奖的自然科学奖颁发内容看,基础研究成果获奖约占2/3,应用成果的获奖约占1/3,除了经过重复验证和实践检验外,这些获奖成果也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关于细胞如何感知氧气和适应氧气供应的发现,也可称为发现了生物氧气感知通路的机理。尽管这是一个基础研究结果,但是在健康、生命和疾病防治上有很多实用意义。从实用价值看,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更是一个典范,是授予锂离子电池的发明和应用。这说明,诺贝尔奖同样垂青于能够造福于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实用性成果。
诺贝尔奖奖励的成果既有实践的反复证明,同时又产生了有益于社会和生态的巨大效益,说明这个奖其实也是证明一个国家是否为科技强国的一个重要标准,当然更重要的标准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成果是否能转换为生产力和实用产品,并改善人们的生活。
遗憾的是,今年还是没有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从这个结果和标准看,中国离科技强国还有一段距离。不过,事物的发展一般是从量变到质变,同样,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也脱离不开量变质变规律,即科技强国会从科技大国发展和衍生出来。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稳居世界第一位。此外,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18年为19678亿元,占GDP比重达到2.19%,位居世界第二位。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因此,只有以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来争取获得诺贝尔奖,有了这样的承认,以及更多的科技成果的转化,才能逐步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并让科研的终极目标——提高生产力、改善我们的生活和创造和建设生态文明得以实现。(张田勘)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