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施,有用也需会用

2019-12-24 17:03:42

开展培训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在危急关头派上用场。开展培训势必耗费不少资金,但生命至上,有益于公民生命安全,有益于国民健康,有益于建设健康中国,这笔钱就花得值。

  据央广网报道,在昨天(12月23日)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草案)》提请大会审议,建议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备必要的急救设备、设施等。

  公共场所按规定配备急救设备拟入法,让人欣喜,这一举措的推行将挽救不少珍贵的生命。据相关新闻报道,多年来,公共场所发生的猝死现象不是少数,每有悲剧发生,舆论便不停发问:“救命神器”在哪里?

  “救命神器”是什么?即AED,中文名叫“自动体外除颤仪”。专业人士称,AED可以提供高能量电流电击除颤,帮助发生恶性心律的病人恢复心律,被誉为抢救呼吸、心脏骤停病人的“救命神器”。

  猝死,难道真的“猝”不及防?答案是否定的。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5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其中多数并无病史。如果公共场所配备了一定数量的自动体外除颤仪,多少生命就可以从死亡门口拉回来。

  自动体外除颤仪应是公共场所的标配,这是舆论的呼声。目前看,不少地方已开设配备自动体外除颤仪,而急救设备一旦入法,自动体外除颤仪在公共场所势必随处可见。但新的问题来了,谁会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此前有媒体报道,北京一些地方配备了心脏除颤仪,但很多市民的反馈却是“没用过”,对关键时刻能救命的心脏除颤仪更是碰都不敢碰——“知道有这个急救站,可是不会用啊!”在朝阳区草房住欣家园西区门口,就有一座智能急救站,一位路过的居民眯着眼睛边看使用说明边叹息,“万一心脏病犯了咋办,真得好好学学!”

  据专业人士称,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使用并不复杂,操作较为简易。但是,对于大多数没有接触过自动体外除颤仪的人来说,流程再简单恐怕也不敢伸手。因为现实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患者在水中,可以除颤吗”“给氧时,能进行除颤操作吗”“如果患者有植入式除颤器和起搏器时,还能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吗”“除颤时,心电导联线需要拔掉吗”“输液时,能进行除颤吗”诸如此类的问题,绝非多余,如果不是业内人士,恐怕很难正确使用除颤仪。

  破除“不会用、不敢用”的公共顾虑,并无捷径可走,一方面需要居民掌握相应的技能。正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的,居民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术、急救包扎和固定搬运、海姆立克急救法(对气管被异物堵塞的患者,通过向其上腹部施压,促进异物排出)等。

  另一方面则需要相关部门在全社会开展培训。按《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要求,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和急救中心等医疗机构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应急救护培训,合格证颁发相应资格证书。

  不难得出结论,熟练操作急救设备是公民责任,也是相关医疗结构的责任。而开展培训越广泛越深入,就越能在危急关头派上用场。不容回避的是,开展培训势必耗费不少资金,但生命至上,有益于公民生命安全,有益于国民健康,有益于建设健康中国,这笔钱就花得值。

  一项调查显示,国人普遍缺乏急救知识,98%的受调查者所能做的只是拨打急救电话,然后在一旁干着急,白白错过了黄金抢救期。相对应的是,相比发达国家50%-80%左右的家庭急救知识普及率,我国的急救知识普及率仅为1%。因此,公共场所配备急救设备的同时,开展培训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要让公众敢用、会用、善用。(王石川)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