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储粮受损令人心痛,智能化储粮技术要落地“有声”

2020-08-31 17:16:13

保护粮食不受损失是粮食储存的最大原则,也是实现所有人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今天,保护储存的粮食已经引进并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

  针对8月28日“吉林大安一粮库竞拍玉米有大量虫眼”的媒体报道,8月30日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28日当晚由吉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吉林分公司组成的联合调查组连夜赶赴大安开展调查。调查表明,玉米出现虫眼属实,粮库已从8月26日起对该批玉米进行熏蒸处理。目前,该库与竞拍客户协商达成一致,同意待虫情处置完成、经检验各项指标符合标准后,再组织粮食出库。

  7月中储粮黑龙江分公司肇东青冈荣昌收储点拍卖销售一次性储备玉米出现质量问题,近日吉林大安一粮库竞拍玉米有大量虫眼……类似问题频发,或都反映了粮食储存中大量粮食受损并进而危及粮食安全的问题。

  粮食安全不只是中国的问题,也是全球性问题。粮食安全主要涉及粮食浪费和粮食损失。粮食浪费是指由于零售商、食品服务供应商和消费者的决策和行动而导致的食品数量或质量下降。粮食损失是指食品供应链上从收获/屠宰/捕捞至(但不包括零售层面)被丢弃、焚烧或以其他方式处置的任何食品,并且处置后不重新进入任何其他生产性利用环节中,如加工成饲料或种子等。

  但是,这只是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比较宽泛的定义。实际上,粮食损失是因为粮食在储存过程中因失火和变质(包括虫咬、发霉腐烂变质)而无法使用,包括食用、加工成饲料等。从这个角度看,粮食储存中的粮食变质而难以食用和利用也是触目惊心。

  保护粮食不受损失是粮食储存的最大原则,也是实现所有人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今天,保护储存的粮食已经引进并正在逐步实现智能化。借助于物联网+智能化储粮技术,可以对库存粮食做到低温、低氧、低能耗绿色管理,实现减损、降耗、保鲜。而且,如果技术成熟,使用科学化的储存和管理方式,甚至可以把粮食损害减少到接近于零。

  智能化储粮技术以低温准低温储粮为主,分品种、分生态区域推广智能氮气储粮、内环流控温储粮、智能通风、粮面压盖、薄膜密闭等科技储粮技术。此外,确保粮食常储常新的主要技术还包括温控技术,即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氮气气调储粮技术等。内环流控温储粮技术采取冬季降低粮温蓄冷,夏季采用小功率风机将粮堆内部的冷空气从通风口抽出,通过保温风管送到仓内空间,降低仓温、仓湿和表层粮温。而氮气气调储粮技术是利用制氮机制造浓度为99.8%氮气,将高浓度氮气输入仓房,降低粮堆内氧气含量,达到抑制粮食霉变、杀死害虫、有效改善储粮品质的目标。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实现,则可以让粮库科技储粮技术应用覆盖率实现100%,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粮食损失。

  实际上,在国内的任何粮库,实现智能化储粮技术并不难。因此,首先要检查,还有哪些粮库还没有采用先进的储粮技术。同时,科技手段的实施在于人,智能化储粮技术的正常使用、维护和检查等,也需要人来实施和管理。这就要求,粮库管理人员需要有严格和规范的管理制度,把粮库的智能化储粮技术落实到实处和细微环节。不能采用了智能化储粮技术却流于表面,没有起到真正保护储粮的作用。此次烧锅镇粮库卖出的玉米发现有大量虫眼以及后续对玉米进行熏蒸处理杀虫,就说明了这两方面的问题,即粮库或没有采用智能化储粮技术,或采用了智能化储粮技术,而粮库管理人员却没有有效操作和认真执行。

  目前中储粮全国共有980多个仓库,这些粮库都需要从烧锅镇粮库以及其他出现问题的粮库事件中汲取教训,进行全面检查,发现问题,无论是技术的缺陷还是管理的漏洞,都要及时查漏补缺,补足短板。以此,全面实施仓储管理“标准仓、规范库”建设,提高储粮的质量,保护储粮。

  当然,同样重要的是,粮食和产品监管部门应当执行长期有效的监管机制,定期定时定人和定规范检测全国粮库,随时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验收,把粮库交到有责任心懂技术的管理人员手上,让民众对粮食安全放心。(张田勘)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