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事故致16人死亡,再次敲响安全生产警钟
查清真相,严肃问责,才能告慰遇难者。但此次重大事故,无疑再次敲响了行业警钟。保障安全生产,不能止步于对个案的调查问责整治。
9月27日,重庆能投渝新能源公司下属松藻煤矿发生一氧化碳超限事故,共造成17人被困。截至目前,17名被困人员已搜救完毕,其中16人无生命体征,1人已送医全力抢救。
16人死亡,又是一场惨痛的悲剧。事故发生后,当地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抢险救援、医学救援、善后工作、调查评估等工作组,原因调查和家属善后工作都已陆续展开。
根据重庆綦江区应急管理局的说法,事件系因运输设备上的皮带失火导致事故发生,至于为何突然失火,还有待后续的调查。也就是说,从初步起因看,这可能又是一场安全管理漏洞导致的事故。
在煤矿的生产运作中,皮带道是重要的辅助运输设备,因皮带起火引发的安全事故,这也不是第一例。比如2015年,黑龙江省杏花煤矿也曾发生类似事故,造成21人遇难、1人下落不明,这起案例被原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公开通报,以达到警示效果。
那么,已经有警示和教训在先,为何再次重蹈覆辙?皮带着火背后,有没有定期的维护保养和检查?日常的安全生产机制,为何没能及时排查出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事发的松藻煤矿,是重庆五大国有煤矿之一,也是当地最大的煤矿。这意味着它的生产规模相当庞大,在安全生产保障上,也理应有着相对于中小煤矿更加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管控流程。毕竟一旦发生事故,代价可能会相当惨重。
在安全生产领域,有个经典的“海恩法则”,即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往往有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这次事故的上演,再次让它得到印证。事实上,就在三个月前的6月份,当地的煤矿安全监察局曾经对该煤矿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治理专项监察,直接发现了9条安全隐患。可见应有的安全生产机制,并没有落到实处,某种程度上,这种风险漏洞,为后续的事故埋下了重要的伏笔。
排查治理刚刚三个月,煤矿就发生重大事故,该追问的是,整改之后涉事煤矿和企业,有没有对安全隐患及时清理?此外,这也让人对整改的力度产生怀疑,如果是高压整改,企业为何没能将安全生产贯彻到底,以至于发生事故?这一连串疑问,都需要进一步的解答。
目前,当地已经明确,查清事故原因和责任,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同时及时公布调查处理结果。这些都是事故善后必不可少的环节,查清真相,严肃问责,才能告慰遇难者。但此次重大事故,无疑再次敲响了行业警钟。保障安全生产,不能止步于对个案的调查问责整治。
尤其今年情况相当特殊,由于疫情的耽搁,包括煤矿企业在内,很多行业可能都存在着赶工期、赶进度的问题。盲目追求生产速度,很容易导致紧绷的安全之弦出现松懈,本应严格执行的安全标准下降,进而留下重大的事故隐患。
基于此,特别是在节日来临的前提下,各行各业,尤其是煤矿这样的高风险领域,一方面应该有系统的风险排查,加强风险管控;另一方面,必须强化责任机制,将安全生产责任严格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也只有安全意识全面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环节中,类似伤亡惨重的事故悲剧,才能进一步减少。(熊志)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