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芯片项目“烂尾”,高科技产业不能拍脑袋投资

2020-10-21 17:21:08

要取得技术突破,必须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尊重科技创新规律,切忌把发展高科技产业搞成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

  最近,多家明星芯片企业烂尾的消息引起舆论广泛关注。如投资1280亿元、武汉市的明星项目武汉弘芯,传出停工甚至可能烂尾的消息,据媒体报道,斥巨资建造的厂房,已是杂草丛生,丝毫看不出这曾经是代表着中国芯片最先进生产基地。10月20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回答记者关于部分芯片项目“烂尾”的提问时表示,将按照“谁支持、谁负责”原则,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地方,予以通报问责。

  高调宣布进军芯片业,得到政府大力支持,结果不见任何高科技产品,等来的却是杂草丛生的工地和废弃的厂房。公众不得不质疑,这是发展芯片产业,还是打着芯片的旗号行骗?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一家无经验、无技术、无人才的企业,只要宣布进军芯片业,就能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要钱给钱、要土地給土地?地方政府难道就没有意识到这是借此圈钱?或者虽然意识到这可能是骗局,却为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政绩而陷入迷失?会不会有政府部门官员明知是骗局,而为一己私利配合行骗以套取国家的资助经费?

  这些都必须追问、追责,不能把烂尾当做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正常现象。毫无疑问,投身高科技产业存在很高风险,但是获得财政大力支持的高科技产业,还处在厂房建设阶段就停工、烂尾,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套路。在暴露出企业根本无力制造芯片之前,借资金问题、人事纠纷把企业停工,有关人员在这一过程中可能已赚得盆满钵满,而受损的却是财政资金以及发展芯片的时机。

  只要讲好故事,就能获得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这给了行骗者可趁之机。把搞研发变为“说故事”,也是当前我国科研项目立项时存在的问题。在重立项轻研究的科研环境中,存在着“说过了,就是做过了;做过了,就是做好了”的表演式科研——在一般科研项目中表现为有关人员不认真做科研,只是包装科研成果,项目结束后,所谓的科研成果就束之高阁;在企业研发中,表现为获得财政支持的高科技企业,还没产出高科技产品就“烂尾”。

  发挥企业的主导作用,面向市场进行科技创新,可以解决科研创新与产业脱节的问题。但是,这需要企业真正面向市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然而,有些企业根本没想面向市场,而是面向地方政府,瞄准政府部门的资金,以发展高科技的名义套取资金和贷款;有些企业则通过炒作概念,运作上市来收割“韭菜”,这完全偏离了发展高科技的初衷。

  据媒体报道,自2000年起至今,我国政府先后3次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国产芯片,在政府鼓励和资本追捧下,国内造芯热情不断高涨。客观而言,政府鼓励并没有错,资本追捧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给高科技产业助力,但前提是要用在正道上,而不是走炒作圈钱的歪门邪道。

  事实上,政府部门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持,用的是公共财政经费(包括使用土地优惠),决策涉及地方高科技产业布局和未来发展,因此需谨慎对待。首先,应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对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力进行评估,不能一味听取企业包装的故事;其次,要听取多方意见,不应由个别领导拍板。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时,有些地方把领导的快速拍板上马,描绘为有魄力、不拖泥带水,而从20多年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实践经验来看,省掉科学论证环节的快速拍板并没有加快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反而因项目烂尾耽误宝贵时间,造成资源浪费。

  当前,我国正在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这尤其需要避免有人再编故事、炒作概念。要取得技术突破,必须改革科研管理和评价体系,要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尊重科技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规律。切忌把发展高科技产业搞成形象工程与政绩工程,否则就会导致有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熊丙奇)

责任编辑:郝悦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