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推动“同行评议”,进一步构建新的学术生态

2021-01-13 14:42:32

要推进同行评议,关键在推进高校治理改革。通过治理改革,打破之前的学术利益共同体,构建新的学术生态,提高所有高校教师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尊严意识。

  岁末年初,不少单位拉开了职称评审的大幕,各高校也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科研成果盘点。而不管是评职称、发论文,还是选拔人才、评估学科……如今,众多评价都绕不开四个字——“同行评议”。当破除“五唯”顽瘴痼疾达成共识,这项评价机制更是被寄予了“学术守门人”的厚望。但记者调研发现,不少学生、学者却对同行评议制度的进一步推行持不同意见,有人忧虑在现有学术生态下,同行评议会演变为学术权威的“一言堂”,还有人担心“清理了‘唯论文’,迎来了‘唯关系’”。

  破除“五唯”,就是为了形成新的学术生态。可在新的学术生态没有形成之前,破“五唯”必须要有清晰的建设新学术生态的路径。

  当前的学术生态,显现出明显的行政化、功利化倾向。行政化表现为由行政力量主导学术管理和评价;功利化表现为追求短期的学术研究成果,强调结果评价和数量评价,这也是“唯论文”评价的根源所在。

  显然,在这种学术生态下推进同行评议,很可能变味。一方面同行评议由行政力量主导,原本坚守的学术标准和学术原则可能受到行政和利益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参与同行评议的“专家”,部分缺乏足够的学术尊严意识。如作为高校最高学术权力机构的学术委员会,不少是“挂靠”在学校的研究生院,或者人事处、教务处之下,这导致的结果之一就是,高校在出现学术不端举报时或不能及时启动调查和处理。

  同时,高校教师质疑同行评议的公信力,也正是反对在不改革高校治理结构的情况下,实施所谓的同行评议。拿论文评价来说,之前强调论文发表的数量和期刊档次,教师们认为,虽然这不科学,导向急功近利,但好歹设置了论文这一门槛,如果这一门槛取消了,表面上实行同行评议,更关注论文的质量与高校教师的学术能力、学术贡献,但很可能变味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的关系评价,因为根本的评价机制未变。

  因此,要推进同行评议,关键在推进高校治理改革。通过治理改革,打破之前的学术利益共同体,构建新的学术生态,提高所有高校教师的教育声誉与学术尊严意识。在这一生态下,同行评议杜绝利益因素的干扰,坚持学术标准。如此,才有利于真正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研究质量。

  构建这一生态,最为重要的是推进行政权和教育权、学术权分离,即不能再由行政力量主导教育、学术管理和评价,而要把教育、学术管理和评价权交给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具体而言,学校的教育事务,如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改革、教学评价等,应该由教授委员会负责;学校的学术事务,如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应该由学术委员会负责。学校行政不应过多干涉,而要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服务。

  2014年,教育部制订并发布《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依法设立学术委员会,健全以学术委员会为核心的学术管理体系与组织架构;并以学术委员会作为校内最高学术机构,统筹行使学术事务的决策、审议、评定和咨询等职权。这明确了高校构建新的学术生态的方向,推进学术管理、评价改革,必须坚守这一原则。(熊丙奇)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