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高校审核评估来了,第三方评估不可或缺
这类专业建议需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由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决定是否采纳,这就需要引入真正的第三方评估。
近日,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新一轮审核评估紧扣上轮评估存在的短板及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进行优化改进,回应政府关切、社会关注、高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十四五”新发展阶段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作出整体部署和制度安排,为本科教育评价改革出“硬招”。
审核评估与合格评估与水平评估不同,是查找已经通过合格评估的本科院校的办学问题,促进本科院校形成自律机制,形成明确的办学定位,提高办学质量的评估。上一轮本科院校审核评估在2014年到2018年进行。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审核评估程序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结论审议与发布等。
新一轮的本科审核评估,更重视突出问题导向,要求建立立德树人负面清单,并强化评估整改,让新一轮审核评估“长牙齿”,体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估思路。
要开展好审核评估,首先需要处理好国家细化评价标准与学习自主个性化、多样化办学的关系。由于审核评估不是水平评估,不是对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进行横向评价比较,评出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高低,不会分出优、良、中、差等评估等级,因此,审核评估更重视学校自身的办学情况,要有明确的办学定位,在自身的办学定位上,办出特色和高质量,这强调学校的主体性。
此前,高校在科研与人才评价中存在“五唯”顽疾,用论文数、专利数、经费数、项目数评价教师,突出师生发表论文数、师生申请专利数、师生获得成果数,而没有形成办学特色。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上一轮审核评估中,在坚持“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方面存在国家尺子过粗、高校自设尺子不清晰的问题,新一轮审核评估采取柔性分类方法,按类型把尺子做细,提供两类四种“评估套餐”。然而,国家尺子如果过细,又可能导致千校一面。审核评估要坚持推进落实学校自主权,应关注学校建设用好自主权的机制,找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方向。
要为学校减负,既要发挥专家评估查找问题的作用,也要减轻学校迎接评估的负担。专家进校评估是审核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这一环节一直遭遇质疑,包括增加学校迎接评估的压力、分散学校的办学精力、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等。教育部也注意到这些问题,提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线上线下评估“一体化”,精简入校评估专家人数、天数、环节,采信已通过教育部认证(评估)并在有效期内的专业(课程),让评估负担“减下来”。
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第三方评估的作用。这也是上一轮审核评估的要求。从现实看,对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的发挥还不够,评估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独立、不专业的问题。在学校的自评中,不少学校都把自己说得很好,不足和问题只是一笔带过;而进校评估的专家,有的还有较强的行政思维,不按放管服思路来理解审核评估,把审核评估和合格评估混为一谈。
须知,合格评估是对学校办学资质、办学规范的评估,对于不具备资质、不符合规范的,要明确叫停,而审核评估则是基于学校的办学定位,发现学校发展中的问题,为学校更好的发展提出专业建议。这类专业建议,需要学校结合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由教授委员会与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决定是否采纳,并推进实施。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引入真正的第三方评估,对高校办学进行客观、独立、专业地评价。(熊丙奇)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