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丧父后未复学”被退学,是一堂反向人文课
此事不啻为一堂反向的人文课。它或许也真实地照见了当今大学人文精神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值得所有高校警醒。
近日,重庆交通大学2020级学生胡某某被学校公告退学一事,引发关注。据了解,11月10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发布《关于给予胡某某退学处理的公告》称,学校一名学生休学回家照顾生病的单亲父亲,后父亲去世,他申请线上课程却未上课,此后学校多方联系不到他,报案后派出所也未找到人,最终学校发布公告作退学处理。最新消息是,胡某某同学已主动联系所在学院老师并说明有关情况。学校表示,下一步将尽最大努力做好该生的教育帮扶工作,帮助其努力完成学业。
大学生休学回家照顾生病的单亲父亲,后父亲去世……这名大学生的个人遭际很难不令人同情。这样的情况下,学校的一纸退学公告,自然令围观者很难认同。
实事求是地说,学校作出的退学决定并不算唐突。在此之前,学院辅导员、教学办学务秘书和学院副书记多次通过电话等方式与该生联系,甚至还向当地派出所报案,但均未能找到该生。于是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才作出了退学处理。
但是,规则之外,更有人情。当学校对一名休学回家照顾重病父亲,且又遭遇丧父之痛的未及时复学的大学生作出处理,显然需要多些规则之外的考量。一方面,求学机会对于这样的大学生本就更为珍贵,在此时“剥夺”他继续求学的机会,对于其个人的影响不可谓不大。且作为大学,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做学生的后盾,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对这样的特殊学生在规则范围内予以“通融”和“照顾”,也完全是在社会所接受的范畴之内;另一方面,是否退学,等找到学生核实情况后再进行决定,显然也更符合程序的要求。因此,在未找到学生的情况下就冒然作出退学决定,引发争议确实不算围观者的上纲上线。
实际上,在此事上,舆论对于这位大学生的普遍同情要优先于对学校管理规则的认可,代表的是社会长期以来对于大学的更高期待。毕竟,大学不该是一个“普通”的地方,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更该是社会的精神高地。人们期望在它身上能够看到更多对于弱者的同情,对于学生的应尽关怀,以及具备社会引领价值的人文精神,而不是希望它成为一家“毫无感情”的社会机构。就这一点来说,面对此事所引发的争议和质疑,涉事学校也不必委屈,因为它反映出社会对于高校依然有更高的期待,这未尝不是好事。
目前来看,被宣布退学的学生已经联系上,学校也表示将尽最大努力帮助其完成学业,这算是一个暖心的结果。但此事的波折对于学校来讲,显然不啻为一堂反向的人文课。它或许也真实地照见了当今大学人文精神与社会期待之间的落差。在这个意义上,它也值得所有高校警醒。而放在当前大学生普遍面临较大的学业、就业压力的大背景下,此事或也提醒更多大学需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关照。(朱昌俊)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