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让教师卸下额外负担,该“动真格”了

2025-11-11 17:41:58

只有甩掉那些不必要的“包袱”,把教学工作的主动权交回到教师手上,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教育热忱,才能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

  严禁强制要求师生参与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要求教师承担巡河护林、上街执勤、创城庆典、汇演展览等非教育教学任务……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教师的非教育教学负担都有哪些?又在何种程度上干扰了教师的本职工作?近年来,这一问题已多次引发热议,不少媒体、机构对此进行过调查研究。例如,中青报调查发现,教师接收到的非教学任务不仅涉及“扫黄打非”宣传教育、禁烧秸秆宣传等,还有家庭情况摸底、强制下载各类App、视频学习打卡、截图拍照留痕、填表造册、卖保险等;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发现,中小学教师承担大量非教学任务,除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检查、评比,还有消防安全、防溺水、反诈、普法、动员学生家长打疫苗等任务。

  光看这些五花八门的任务名称,就已经眼花缭乱了,难以想象老师们在教学工作之外还要一一完成这些任务,得花费多少时间精力。可见,压到教师头上的非教育教学任务,已经成为一种沉重的负担。老师也需要休息,需要好的环境才能精神百倍地投入工作。如果无法集中精力备课上课,却要时时为各种统计、填表、迎检、宣传任务而烦恼,教育怎么可能搞得好?

  大量的非教育教学任务不仅干扰了正常教学秩序,也是一种严重的资源错配。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应该让其安心专注教学,而各种行政任务则该由各相关部门负责落实。只有各司其职,分工明确,才是更为高效,也更为专业的协作模式;反之,工作职责混淆不清,往往容易带来互相推诿责任等弊病。

  因此,卸下教师的额外负担,让他们轻装上阵,安心教学,势在必行。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提出20条明确意见;2022年,《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各地“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杜绝行政任务向校园转嫁做法”。

  此次教育部再次印发通知,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具体举措,严控外部干预,优化内部治理,强化监督问责,系统性地为教师减负。接下来,关键要在落实上“动真格”,无关事务该减则减,过多的“进校园”、打卡考核说停就停,切实为教师松绑、赋能,让教师群体真正感受到制度的善意。此外,还要建立起制度的“护城河”,让教师有能力对非教育教学任务大胆说“不”,做到既精准减负,又长效减负。

  归根结底,只有甩掉那些不必要的“包袱”,把教学工作的主动权交回到教师手上,才能激发出更大的教育热忱,才能营造尊师重教氛围。期待教师早日排除干扰,回归教学,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土土绒)

责任编辑:金凌冰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