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姨”画像刷屏,民间自发打拐也应得到重视
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民间组织却可以广泛利用公众的力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为细致的、软性的服务。民间组织的许多探索也为官方提供了有益借鉴。
近日,有关人贩子“梅姨”的图片在网络热传,图片中附有“梅姨”的头像图,以及“寻找梅姨”“一起寻找梅姨的下落”等文字,并附有二维码,扫描会链接到“CCSER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以下简称CCSER平台)。但是,11月18日,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发布消息称,“梅姨”的第二张画像非官方公布信息,CCSER不是公安机关官方权威平台。
“梅姨”是否存在?网传画像有没有根据?这些问题,需要留给权威部门去解答。但是,CCSER平台发布的“梅姨”画像之所以能一夜刷屏,一方面源于寻亲家庭急于找到孩子的迫切心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广大网友试图帮助破碎家庭的善良和热情。
这种善良和热情应该得到珍视。拐卖儿童给受害家庭带来的伤害是巨大的,往往一次拐卖的得逞,就会让一个家庭濒临毁灭。不久前,“梅姨”拐卖案找回了2名失踪儿童,但其中一人的父亲却已经在寻子过程中自杀。这样的绝望是何等深重,又是何等沉痛。人们对失踪儿童家庭怀有强烈的同情,对“人贩子”则是普遍憎恨。因此,当网传“梅姨”画像出现时,公众都渴望尽己之力,用转发的方式帮助捉拿“人贩子”归案,让失踪的孩子早日回家。这体现了公众朴素的正义感,正是这种正义感奠定了一个社会奖善惩恶、维持公序良俗的基础。公安部门对于画像的澄清是职责所在,但对于热心转发画像的民众,不应简单套上信谣、传谣的大帽子。
此外,发布“梅姨”画像的CCSER平台由一名前刑警创立,平台成立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在前期削减基层民警的工作量,利用民间互助的方式找回孩子。成立至今的4年时间里,平台协助家庭找回了800余名孩子。在寻亲领域,类似的民间组织并不少,比如比CCSER成立时间更早的“宝贝回家”寻子网,据创始人介绍,十多年来“宝贝回家”已经帮助了2300多个家庭团聚。除此以外,一些知名企业也纷纷与民间组织、相关部门合作,推出了各种寻亲平台。
从理论上说,这些民间互助组织确实不是政府权威部门,他们提供的信息很有可能存在瑕疵,他们的工作也可能出现偏差。这些组织大部分由志愿者维持日常运转,而其中的志愿者则大多是凭借一腔热情,义务或半义务地为公众提供服务。这种自发组织起来的民间力量,是我们社会内生的、积极向上的正面力量,应该得到正视和重视,也完全可以成为政府部门的有益补充。
就以寻亲领域为例,不仅有大量数据表明,这类民间组织实实在在地帮助了许多家庭重新团聚;并且,对于那些仍在寻子途中的家庭来说,通过在这些组织中的信息交流、互帮互助,也能带来心理上的抚慰,燃起寻亲的希望,从而支撑自己继续走下去。这种感情上的支持也不容忽视。
这也正说明了民间组织存在的价值。政府部门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行为是刚性的;但民间组织却可以广泛利用公众的力量,为弱势群体提供更为细致的、软性的服务。此外,民间组织的许多探索,也为官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志愿者和民间组织多年的努力推动下,公安部建立了打拐DNA信息库,成为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的一大“利器”。
正因为此,原全国打拐办主任陈士渠明确表示,要建立与打拐志愿者的长期合作机制,发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打拐工作。只有在民间和政府部门的紧密配合、良好互动之下,防止拐卖的高墙才能牢牢筑起。而只有正视民间公益力量的存在,才能指导它们有序发展,确保民间组织成为官方力量的有益补充,为民生福祉做出贡献。(土土绒)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