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冒充领导干部诈骗,钻了什么漏洞?

2020-05-07 15:13:04

只要忽悠到对方信,那么便是有。这比狐假虎威更高一筹,因为这些狐狸所依仗的老虎都是纸糊的。而越离奇,我们越应该反思:如此荒诞的剧情,为何会上演?

  最近,媒体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连挖出了两个离奇案件。一个是河南无业游民司某某,多次冒充“省烟草厅副厅级干部”行骗,谎称“要去南阳当市长”,向被害人承诺“当上省长助理的时候分你几百万”,诈骗钱财近百万;一个是冒充青海省海东市市委主要领导亲侄子的鸟某,骗过常务副县长和多名局长等,诈骗钱财上百万。

  无独有偶,最近,云南省纪委监委、云南广播电视台联合制作播出的《政治掮客苏洪波》警示教育片中,主人公苏洪波更是“神乎其技”。他通过刻意营造自己来头大、靠山硬、关系广等身份背景,抓住云南两任省委书记白恩培、秦光荣的不轨之念,故布迷阵,被白、秦两人奉为座上宾,进而一边干预地方人事,一边牟取工程项目。

  无论是扮演领导干部骗商人,还是以商人的身份扮演神秘人士骗领导干部,本质上都是借助了权力的“影子”,至于那个权力到底存不存在,反而不重要了。只要忽悠到对方信,那么便是有。这比狐假虎威更高一筹,因为这些狐狸所依仗的老虎都是纸糊的。而越是离奇,我们越是应该反思:如此荒诞的剧情,为何会上演?

  其实,只要留心近年来的反腐案例,不难发现,类似的案例并不罕见。为什么那些受害者愿意信?这个问题的答案才是根本。

  在官场,一些人奉行关系至上,而不是政绩说话;在商场,一些人奉行权力开道,而不是公平竞争。在这里,就出现了两个生态问题:一个是营商生态,一个是权力生态。而前者往往又受制于后者。在权力生态中,如果不是公开透明、民主决策、有效监督这些要素说了算,而是个人意志说了算,就很容易导致权力的形式跑偏,造成以权谋私、利益勾兑。

  鲁迅先生曾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其实,世上也本没有“找关系”这条路,走的人多了,潜规则便自然形成了。甚至有些时候,还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使得那些老老实实、通过公开市场经营的企业处处受绊。这也是为什么,一些不法商人总喜欢走些歪门邪道的缘故。

  其实想想,现如今早已经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副厅级的干部只要不是涉密的特殊部门,在官方网站和公开报道中,一般都会有他们的信息甚至简历。但一些人鬼迷心窍,宁愿相信酒桌饭局上的胡天海地,也不愿意动手去查查真实信息,想来或许是尝过至少听过权力带来的“甜头”,对此深信不疑,在思想认知上“积重难返”。

  梳理近年来查处的腐败官员不难发现,他们当中,很多都存在“官商勾结”的违法犯罪情节,如利用手中权力为一些企业招揽工程项目。他们有的是主动与商人接触索取,有的是甘于被围猎。而无论是钱贿赂了权,还是权沉溺在了钱,最终伤害的都是公共利益,买单的都是普通公众。

  近年来,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类似的潜规则及其案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挖出来,在制度建设上,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制约权力的措施。只有让权力在公开透明的场域下行使,接受纪委监委、执法部门和民众监督,类似的金钱对权力的想象、权力对金钱的贪婪,才会被遏止。(与 归)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