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退出家长群”背后,是异化的家校关系

2020-11-02 17:32:23

因为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不对等,一些家长对教师通过群聊“发号施令”感到不舒服甚至被冒犯,但是为了孩子在校园的健康成长,只好“忍气吞声”。

  近日,江苏一家长在自己发布的短视频中大呼:“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位家长认为,老师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辅导功课,使得自己承担了教师应负的责任和工作。他还质疑道:教是我教,改是我改,之后还要昧着良心说老师辛苦了,到底谁辛苦?

  近年来,家长群所引发的家校矛盾日益突出。上述视频中家长的言辞虽然激烈,却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家长的真实感受——家长群的存在,给家长增添了诸多压力与苦恼,成为家校矛盾的触发点。

  作为一种家校沟通的方式,家长群本来旨在解决教师与家长之间沟通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指导家长协助实施家庭教育,搭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从历史纵深看,教师与家长的沟通方式从电话、短信的有限沟通,到现在借助社交网络实现紧密沟通,家长群确实有助于缓解家校沟通不畅的痛点。

  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家长群成了教师向家长布置“任务”的工具。因为教师与家长关系的不对等,一些家长对教师通过群聊“发号施令”感到不舒服甚至被冒犯,但是为了孩子在校园的健康成长,只好“忍气吞声”。个别教师还把原来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到家长身上,比如让家长批改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完成学校布置的各种任务指标等。

  另一方面,一些教师也为家长群的各种表现感到困扰。作为一种即时通信的形式,家长群在实现全天候运转的同时,也压缩了教师本有的私人时间,让教师不得不利用碎片时段回复家长提出的各种疑问,回应家长的焦虑和担忧。有的家长群还沦为少数家长向教师无事献殷勤的“夸夸群”。凡是正直的、胸怀教育理想的教师,都会为这种异化的家校关系感到不安。

  平心而论,很多家长群显露的问题,并非家长群本身所制造的。放在大的教育环境中,当前升学竞争出现的“内卷”趋势,让教师的工作压力急剧上升,教师不得不把溢出的压力转嫁到家长头上;本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情绪,家长也对教师提出了更多期待。家长群仿佛一块“照妖镜”,照出家校关系的百态众生。

  对于当前许多80后、90后家长而言,他们可能会怀念自己上学时的家校关系。那时候,教师具有相当的权威,家长对教师葆有尊敬与认可。尽管教师与家长只能在家长会等少数场合实现面对面的沟通,但很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妥善解决。与此同时,教师也会相对自觉地划清自己的行为边界。

  不容否认的是,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已发生了本质性变化。如今这代城市家长,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对教育规律和教育方法有自己的理解。人们对教师的期待,也从传统师道影响下的“先生”,变成了承担教育职责的专业工作者。甚至有些家长把家校关系理解为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因此,解决家长群引发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需要重新厘定家校关系的性质,让教师安心教学,让家长放心地把孩子托付给教师。

  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落实中小学教师家访制度。“家访”这种一度走出人们记忆的家校沟通手段,再次受到社会热议。这也启示人们: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可以存在多种途径,家长群并非唯一的方式。过度依赖某种方式,只会让教师和家长陷入沟通的焦虑,而无法有效达成沟通的初衷。

  家长群引发各种矛盾,错不在“群”,而在于扭曲和异化的家校关系。而家校关系之所以走到了当下这个局面,不仅源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错位,更与过度的、无序的教育竞争存在紧密关联。在“万事皆内卷”的今天,教师需要反思是否尽到了教书育人的本分,时刻铭记第一次走上讲台时发出的誓言,而家长也要充分赋予教师施展教育专业能力的空间,与社会各界一道努力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王钟的)

责任编辑:王营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