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立分类分级管理制度,让低俗直播不能“钻空子”

2022-03-23 18:30:09

若不对直播内容分级,就是设立青少年模式,也可能出现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低俗内容。直播内容不能有色情、暴力等内容已有共识,可对什么是低俗仍有争议。

  一面是低俗直播屡屡“刷新下限”,一面是儿童触网年龄不断降低。近年来,网络监管环境与内容生产要求趋严,但不少低俗直播仍然屡禁不止、频频“钻空”,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与思想观念带来伤害。将低俗直播挡在围栏之外,缘何这么难?

  监管、直播平台、监护人,这是把低俗直播挡在围栏之外的“三大关口”,但从现实看,这三关都存在并不严密的问题。据报道,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和河北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曾在去年“双11”期间联合组织体验调查人员开展直播带货消费体验调查活动,调查结果显示,在100个直播带货体验样本中,有33个涉嫌存在言行低俗等违法违规问题。

  我国已经出台了对网络直播的监管规定。去年2月,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全国“扫黄打非”工作小组办公室等七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网络直播规范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从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明确主播法律责任、强化用户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督促落实主体责任。但从现实看,直播时打“擦边球”、平台审核不严甚至纵容的情况颇为普遍。而对于低俗直播的治理,往往是在接到家长投诉、用户举报之后,才启动调查、处理,或进行集中整顿。这种事后处理,对彻底遏制低俗直播作用有限。

  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是,我国还没有对网络游戏、影视作品等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这也就给平台和主播“钻空子”、打“擦边球”的可乘之机,而有的家长也对有关直播视频内容“不敏感”,把低俗、恶俗认为是“搞笑”“好玩”,甚至和孩子一起观看。

  要实现直播内容能兼顾成年人的消费需求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要求,合适的做法是建立更严密的分级分类管理制度。由监管部门组成专家委员会,审核平台的资质、内容,要求平台按规定制作、发布内容。

  当前,我国对直播平台的内容制作要求是一致的,在此基础上,为保护未成年人,设立了青少年模式,限制观看时长、禁止打赏等。然而,据报道,青少年模式已形同虚设,平台并未严格识别用户的身份,强制设立青少年模式。有的则掩耳盗铃,虽设立青少年模式,但可随意延长观看时间,诱导打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不对直播内容进行分级,就是强制设立青少年模式,也可能出现并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低俗内容。直播内容要符合法律法规,不能有色情、暴力、血腥等内容,这一点已有共识,可对于什么是低俗,却存在争议。如在直播中“炫富”,对于有识别能力,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的成人来说,这些内容对他们的影响并不大,他们会主动判别甚至批判,但是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未成年人来说,就可能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滋生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这就需要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角度处罚,对内容进行分类分级管理。明确哪些直播内容适合所有人群观看,哪些直播内容不适合18岁以下人群观看、14岁以下人群观看,或者14岁以下人群观看,必须有监护人陪伴、指导。只有进行更精细化的管理,按照分级规定,结合强制实行青少年模式,才能让平台没有“钻空子”的空间。(熊丙奇)

责任编辑:郝悦
分享

更多锐评敬请关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