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邓海建

“7条分享5条是谣言”好笑吗

  这两年,食品安全、养生类的信息在网络上广为传播,尤其在微信朋友圈、亲友群很是叫座,深受一些中老年人的青睐。这其中不乏大量谣言,但是,不少人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想法,向身边亲近的人输出这些信息。在一份调查问卷中,50岁以上的人中88%都表示关注食品安全,41岁至50岁的人占39%,年轻人为14%左右。(5月3日齐鲁晚报)

  很多人说起中老年人的朋友圈,大抵是一副“哀其不幸”的模样。不少人都有类似的体验:在家庭群或者父母的朋友圈,几乎每天都会有新的惊悚新闻出现,类似“速转!十万火急!!!”“各位家长注意了,这个东西千万不能喝!”“不是吓唬你,七点以后不要再吃它了!”这样的标题,创造了微信圈里一种“震惊体”。

  不久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联合17个部门单位共同主办的2016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暨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发布的数据显示,食品安全谣言已占网络谣言传播量的45%,位居第一。要命的是,不少谣言被多次打扮后反复传播。比如“吃鲜水果能治愈癌症”“煮东西先把水烧开不然会有致癌的危险”“国务院防癌办发布抗癌防癌蔬菜排行”等内容,明明早就辟谣过很多次,可传播起来还是很有市场。

  追本溯源,老年人的朋友圈成了食安类谣言的重灾区,背后都是些说烂了的道理:一则,年纪大了,养生保健的需求成了勃兴的刚需。二则,他们对于新媒体时代的套路还不太熟悉,对屏幕中的信息有着天然的信任感,而这种信任又往往被商业谣言所“兑现”。但更重要的,也是恰恰被“7条分享5条是谣言”里的笑声湮没的,是对他们关怀与提醒的心意。

  谣言也好,真相也罢,大到全球变暖,小到添衣加被,这些不厌其烦的“转发”,除了年纪大的父母或关系近的亲朋,估计没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有这份“闲心”关心你。网络谣言固然是个亟待治理的社会顽疾,但,这种带有亲情粘性的公共议题的传递,不正是人伦纲常中最温暖的行为逻辑?

  笔者想说的有两点:第一,行为与结果,不能同日而语。谣言的形式背后,不过是“前手机时代”里的千叮咛万嘱咐。彼时的谣言也不少,比如“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等,虽同样是杞人之忧,却终究也是幸福的表达式。第二,最值得反思的是,既然明知道父母的朋友圈“7条分享5条是谣言”,你就不能拿出他们当年教你学步、教你吃饭的耐心,告诉他们事情的真相本来是怎样的?当他们的朋友圈成了“谣言俱乐部”,作为子女,是该讪笑还是该羞愧呢?

  科学素养和治谣行动固然能拯救得了老年人的朋友圈,只是,“一笑了之”将之屏蔽或“极不耐烦”反怼回去的子女,谁说不是老年人朋友圈谣言泛滥的另一种帮凶呢?(邓海建)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