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乡愁深处起弦歌

  一整天,被几批记者询问同一个问题:“对绿色贵州这个“绿”字,除了官方的各种定义,还有什么个人的理解。”

  仿若镜头拉远,渐渐离开眼前的人群,回到贵州那连绵的绿色群山,白天晚上一直在这些山中穿行。白天,能看到路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片小小的房屋,距离近的时候,甚至能分辨清楚主屋和一侧圈养牲畜的棚屋。夜幕落下,这些房屋就变成了一簇簇小小的灯光,无边无际的墨色群山中,只有那一点是明亮的,温暖也孤零。白天的一片房屋、夜里的一簇灯光,就是一处村庄。村子的人世代在这里居住,可现在却不得不面临一个问题:生存的压力落到了青壮年的肩上,所以,很多青壮年背井离乡去城市打工,把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孩子,留在那些房屋中、灯光旁,群山中的村庄就这样在慢慢失去朝气和活力。当村庄再也吸引不住她的儿孙的时候,那些曾经被世代耕耘的山坡、传承的文化、凝聚于血液中对一方热土的情感、已经约定俗成的各种礼仪道德,都将随着年轻主人的远去而渐渐荒芜。

  可漂泊着的年轻人们,心中也都留下了一个缺口,因为他们出生长大、魂梦所归的那处地方,正在渐渐老去、被荒野所吞没,所以他们的魂梦没有了安身的地方。于是,世上有了一个词,叫“乡愁”。而现在人们的乡愁格外的浓,因为每次回首故乡,看见的都是故土格外贫瘠、父母日渐衰弱。此时,乡愁的深处,其实已经是一种无力回天的自责和悲伤。因为是自己抛弃了故土。

  所以精准扶贫、实现全面小康,是国家、贵州必须要完成的任务。对富裕生活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梦想,从过去到未来,这都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发展的动力。只有帮助每一个村庄都找到自己适合的发展方式,把村庄从物质和精神各方面都打造成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居住地,吸引住年轻人们,让他们把自己的聪慧、朝气、力量都重新聚集到生养他们的村庄里。这样,才算真正解决了中国农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贵州花茂村,是一个闻名遐迩的地方。它从贵州山区一个普通的贫困山村,到现在人均收入过万元。他们发展乡村旅游,也引进生态种植这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在创收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给了村庄留住年轻人的机会,也给了年轻人不离开故土就能实现梦想的机会。走在花茂村中,仿佛走在了欧洲的小镇,美丽、清洁,最重要的是,遇到的每一位村民的笑容都由衷而炙热。

  花茂村并没有矿藏这种特殊的优势,她的发展路径是可复制的。所以她可以成为乡村发展的目标,也是乡村发展的希望。

  现在不管有没有来过花茂村的人,都知道了一句话,这里是“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地方”。我想,之所以人们置身于这里,会涌起浓浓的乡愁,是因为看着眼前的花茂村,心中想起了自己出生长大的那个村庄。

  同是“乡愁”也有不同。当自己的故乡正在渐渐凋零失去旧日的温度,那么每当乡愁泛起,心中肯定是弥漫着无尽的苦涩。可如果,自己的故乡也变成了花茂村这般模样,那即使身在异乡,乡愁涌起时,也会像是一首动人的歌,让人愉悦、心动、骄傲。

  所以,花茂村的孩子们即使在外漂泊,他们的“乡愁”中更多的一定是孩子对父母那种娇嗔似的思念,而不是为父母忧愁牵挂的悲伤。但愿,在未来,贵州的村庄们都能像花茂村一样,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走上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让自己孩子们的乡愁不再苦涩,变成一首清澈的弦歌。

  这就是我对绿色贵州的“绿”字的个人期待吧。绿,是青春、生命的颜色,当贵州所有村庄都不仅仅是被大自然的绿色所环绕,还能迸发出朝气蓬勃的青春的活力、跃动起生命的韵律。贵州的绿色就真正鲜活了。

  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很难。可是,当夜色里穿行在群山中,看着远处山坡不时出现的一簇灯光,想着车轮下的公路,会忍不住感叹,在如此这般的连绵山川中接通电网、连通路网,这样的工程已经堪称伟大。可见,奇迹已经被创造过很多次了,所以,下一个奇迹,可以期待。(聂昱冰)

[责任编辑:曹艺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