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正月十五,你想当元宵还是汤圆?

  正月十五上元节,又到了这个吃元宵、赏花灯、叹繁华、数相思、伤离别的日子。

正月十五,你想当元宵还是汤圆?

  关于正月十五究竟是该吃元宵还是该吃汤圆,曾经有一个貌似很靠谱的段子:“还是吃元宵吧。毕竟汤圆是包出来的,而元宵是真正凭着自己摸爬滚打,才获得了被吃的资格,所以应该更被尊重一些。”

  听起来,好像有点励志,似乎是在用一种诙谐的方式,鼓舞芸芸众生:“只有依靠自己奋斗得来的人生成果,才更有意义。”——说的就好像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选一下,自己究竟是想按照汤圆的方式成功,还是想按照元宵的方式成功似的。

  可事实上,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没得选,只能做元宵。

  什么是汤圆?皮和馅儿都分别调配好了,洗干净手,小心翼翼拿起来、包好,再端端正正一个个摆在盘子里,等着下锅。

  如果落实到人身上,这基本就相当于含着金汤勺出生,再有金钟罩护体,一辈子就被人这么小心翼翼、轻拿轻放,金光闪闪地就过去了。

正月十五,你想当元宵还是汤圆?

  可元宵呢?在北方出生长大,从小就看熟了街边做元宵的流程。馅儿拌好、成型、冻硬、切块儿,扔进巨大的筛子里,再倒入江米粉——早年间是就是一个大竹筛子,两个或更多的人,一起捧着筛子,节奏一致地反复摇,后来改成了电动的“筛子”似得机器——反正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依靠有节奏的、算是比较剧烈的摇动,让一块块已经坚硬的馅儿在互相撞击、滚动、跳跃的过程中,不断均匀沾上江米粉,最终成为一个个浑圆的元宵。(不知道这个灵感是不是来自于打雪仗、滚雪球,但确实要膜拜一下古代劳动人民这种不受任何固有思维束缚的创造能力)。

  看完元宵的制作过程,就能明白了至少两件事:一,不是每一块馅儿都机会成为元宵的,首先得有人把你放进筛子里。二,作为一块馅儿,你得保证自己禁得住摇,要是在反复撞击中,自己先散了,那就再也没机会成为元宵。

  可见,能进入人生的筛子,被“人生”摇,已经是一个阶段性胜利。如何挺住了,摸爬滚打成一个合格的元宵,则基本是一辈子的修行。

  别羡慕汤圆,这个世上,真正含着金汤勺出生的没几个,即使叼着勺子生下来,也不见得就真能一辈子金钟罩护体。坑爹、坑己的“金勺子们”海了去了。所以,我辈众生,还是静下心来认真把“元宵”的路走好——先把馅儿砸实了,再乐观地面对各种筛子和各种摇。

  最后成为一碗真正能端得上台面的元宵:汤汁纯白醇厚,就依靠着至纯无味开启味蕾;表皮入口劲道,毕竟这里面每一粒江米粉都是摔打瓷实的;馅料口感丰富,因为元宵馅儿的特点就是不单一,每种馅儿都是有很多种配料组成。就这样由外表至纯到内里缤纷,惊艳着每一个吃元宵的人。

  专门为上元节创作的诗词文章非常多,但我却独爱家乡的一句民间谚语:“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这句话原本是讲气候变化的,祖辈积累的人生经验帮助人们通过八月十五的天气,推断出来年正月十五的阴晴。

  可其中“雪打灯”这三个字,每次都能深深触动我。正月十五的夜晚,繁华寂静后,一盏盏精美的灯火虽然仍旧亮着,但光芒却已经由火热变得寂寥,映亮了飞过它身旁的雪花,映照着它们无声地扑向大地,遮盖住了通往世界各个角落的路。

  虽然路被遮住了,可到了明晨,因为过年暂时放缓了脚步的旅人们,还是要重新上路了。过了今夜,年就算彻底过完了,不管有没有真正做好准备,从身体到心灵都得回到“筛子”里去了,接着被摇。

  一直摇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依靠摸爬滚打成就出的人生更值得尊重。”这句话一点错都没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世事的锤炼,我们也应该无条件接受一个人生的真谛:能有机会被扔进筛子、能有人不停手的摇着筛子,让你完成摸爬滚打,是一种极大的幸运。所以,要感谢筛子、感谢那些摇筛子的手、感谢生活。(聂昱冰)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