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人生也变得“分组可见”
“分组可见”这个词现在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微信用来展示自己个性和情商的很重要的一项功能。2009年夏天,新浪推出了微博,在这个从来就不把坚守原创当美德、只把直接拿来当基本技能的互联网世界,各大门户当然都不肯落后,半年之内就纷纷拿出了自己的微博。而这其中,似乎只有腾讯微博是虚晃一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悄悄培育出了“微信”这个好苗子,让它在微博之战烽烟最盛的时候,成长壮大,最终一发不可遏制,抢先占领了手机终端,成了赢家。
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诞生背景,所以微信很多功能都是针对于微博的特征的。微博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高透明度。在这个平台上,谁关注了谁、谁和谁互动了、谁给哪条内容点赞了,围观群众都看得一清二楚。我本人最喜欢微博的就是这种透明,但也理解,这种透明会使它流失用户,因为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这种“随时处于他人目光之下”的感觉。现在微博迟迟不能实现全部实名认证,估计和很多用户仍不能接受这种高透明度的使用体验有很大关系。
而微信则最大限度修正了微博高透明度这个特点,你可以不加陌生人为好友、页面上不会出现二次三次N次转发,所以不用被迫看其他人在讨论什么、还可以设置分组可见,自己发的东西想让谁看谁才能看到。一个活跃的社交平台终于又回归到了中国传统所习惯的那种——在公共环境中渴望的私密度极高、而在熟悉的小圈子里则可以经常忽略彼此的隐私权——这样的社交环境。
在微信的这些功能中,最人性化的可能就是“分组可见”了。这的确是个实用性很高的功能,兼职做微商的可以针对目标群体推送广告、在外打拼的儿女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工作中的水深火热、员工想抱怨几句单位没人性当然得瞒着老板和同事……人们既通过在朋友圈吐槽和朋友互动实现了减压、放松,又把各种附加的麻烦降到了最低。
可是,有不见光的地方,一定就会生长出喜阴的植物。所以“分组可见”也必然就让一些见不得光的事有机会悄悄发生,例如瞒着女朋友跟别人玩玩暧昧什么的。渐渐地,“分组可见”成了两个人关系的试金石,也成了检验一个人生活复杂度的试验场。
现在关于朋友圈的各种议论喧嚣尘上,一篇篇口诛笔伐的文章看得人心惊,看起来似乎人类伦理如果全盘崩溃,朋友圈就是罪魁祸首。但其实,朋友圈唯一的错,就是它经常会让人在无意中流露出自己最真实的内心状态,而旁观者们并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去观赏“真实的人性”。
一本外文小说写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想要读心术,得到了,但才读了几颗心,就落荒而逃。因为最真实、最毫不掩藏的人性,并不适合仔细欣赏、琢磨。
所以,朋友圈中全部的问题基本就是源于一场误差,多年来,大家习惯了面对面交流、示好、示弱、示强,突然把这些行为都转换成文字和图片,难免会掌握不好尺度和火候。
我的朋友圈从来不用分组可见,因为我懒,喜欢让生活中的一切事都无限趋近简单。同时,我也理解并欣然接受别人的朋友圈对我分组(当然,需要执行忠诚原则的人不可以),因为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展示或隐藏自己的某些想法与生活。
只是,我真心觉得,这种“分组可见”对分组人是最不公平的。人本来就是在戴着面具生活,现在,在微信里又给自己增加了几个面具,每一个分组中的成员肯定会更喜欢戴着这个面具的你,渐渐地,双方都会把这种喜欢延续到现实生活里。所以,为了不让人们失望,你在生活中,就不得不再多戴几个面具。
以前总有人说,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现在,每天都拿着几个面具这样换来换去,会不会让人更容易迷失于其中,找不回真正的自己?
假如有一天,自己现实世界的人生也不得不设置“分组可见”,那在生命中留给自己的空间会不会变得更加逼仄?
在这个网络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不断交集、重叠几乎就要合二为一的时候,怎样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轻松一点?答案肯定是:少一点面具、多一点真实。所以就需要在拥有了崭新的自我表达方式和表达尺度的同时,也培养起能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感受力和承受力。这样就能再多腾出些时间和心思,做更多有意义的事、能让自己快乐的事。(聂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