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让“分辨碎片知识和垃圾知识”成为基本技能

  作者:聂昱冰

  几年前遇到过一位通讯信息方面的专家,他说过一句在我看来很酷的话:“我的脑容量很有限,所以拒绝一切垃圾知识,所以我几乎不上微博,因为那里99%以上的知识对我都是没用的。”我一直觉得类似这种,能够不被世俗自然形成的知识结构和获取知识的方式所限制,又能保持对世俗进行引领的男人特别有魅力,例如霍金。

让“分辨碎片知识和垃圾知识”成为基本技能

  在以后的这些年中,每当我快乐地游弋于网络中所汇集起的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名人们的爱恨情仇的时候,都会想起那位专家的话,同时又深感庆幸,自己误打误撞做了一个这么轻松的行业,可以把吃着零食看别人生活中的鸡毛蒜皮,一本正经地形容为“收集素材,观察人生”。

  但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以“观察人生”为职业的,所以,那位专家的话虽然有一点点过激,但确实值得借鉴。因为网络在带给我们海量资讯的同时,也带给每个人海量的“垃圾知识”——你之砒霜,我之蜜糖,知识也存在这样的两面性。

  也正因为如此,如何让我们宝贵的生命时光,不被网络所肆意消耗,已经成了非常重要的问题。

  世界变化太快,去年八月份,我们还在讨论“阅读碎片化”带给阅读的伤害有多大。到今天,人们几乎已经完全习惯了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碎片化阅读,掌握碎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没有人能够抗拒时代发展的大潮,走到现在,“碎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不能改变的东西,就努力去接受它,并与它相互适应、互为转化,把它变成对自己有利的事物。

  现在,人们接受了网络的碎片化知识传播方式,也是这样一种适应和转化。

  所以时至今日,已经没有必要再讨论“碎片化传播方式”的对与错了,它究竟功过几何,只能留与未来评说。现在我们需要关注的,就是必须要掌握能够快速分辨出“碎片知识”和“垃圾知识”的技能。因为“碎片化”这个外表,让垃圾知识太容易伪装成多姿多彩的资讯和新鲜知识了。

  在网络上,有很多人和平台出于各种目的,例如收集人气、增加流量、提高知名度,而专门蹭着热点问题,搭车制造出海量垃圾知识。

  比如说,卡斯特罗去世,本来这个消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条新闻。一部分对国际关系或强人政治比较感兴趣的人,会多看一些诸如人物生平和他去世后各国政要的反应之类内容。但不甘寂寞的网络营销者们,迅速炮制出了各种“垃圾知识”:他一辈子躲过600多次暗杀、他一生有过36000多个女人(这个数字还让我做了道除法,我也是闲)……

  每条资讯的内容都不长,几分钟都能看完。可是,人这一天,又有多少个这样的“几分钟”可以花费在这些垃圾知识上?如果说谋杀人的时间就相当于谋杀人的生命,那么,这种“垃圾知识”算不算是杀人于无形?而且,大脑皮层是有记忆的,再垃圾的东西,只要看了,就会产生记忆,不可能马上一键清除,结果它就变成了脑海中一个模糊的影子。

  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一旦刷微博或者朋友圈,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回头想想,也不知自己都看了点什么。就是因为在这段时间的碎片化阅读中,读到的垃圾知识比有效知识要多。

让“分辨碎片知识和垃圾知识”成为基本技能

  曾经,我们如果想获取知识,就必须去图书馆、书店,或者寻师访友,这个过程的复杂和难度,帮人们完成了对知识的初步筛选,只要最后能拿到手里的,基本就是应该用心学的。

  现在,网络突然推开了大量横亘在知识传播途径上的藩篱,只要愿意,就可以随心所欲从网络上获取各种知识。获取的途径变简单了,就需要自己格外用心地甄别,哪些该摄取、哪些该放弃。

  知识都是好的。即使卡斯特罗的那“600多”和“36000多”新闻,研究传播学的人仍旧可以从中获得启发,但确实不是每条知识对每个人都是有用的。

  所以,得到各种“知识”的途径越容易,就越需要提高分辨技能。随时分辨出针对于自己而言的“碎片知识”和“垃圾知识”,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负责。

  当然,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用随时考虑脑容量的问题,也就不用把生活过得像专家那么枯燥,但有益的筛选,确实可以让我们把时间更集中地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聂昱冰)

[责任编辑:付双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