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甘愿为匠:工匠精神的另一重境界

    甘愿为匠:工匠精神的另一重境界

    ——有感于《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

    现在“工匠精神”已经成为了获得全社会认可的共识。在粗糙与不负责任中生存已久的人们,愈发珍惜和渴望这种追求极致的精神。

    但当几乎所有目光和赞誉,都集中到了工匠精神所代表的工作态度的时候,很多人都忽略了,工匠精神还有另一重更高的境界——甘愿为“匠”。

    不知从何时起,“匠”这个称谓,在生活中被彻底忽略了,人们更喜欢“师”“家”这些字眼,相随而至的,就是名师、名家、大师、大家。家长教育孩子,从幼儿园起就是心心念念想着成龙成凤,一直仰望的是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一圈光环。好像如果谁在读书的时候,一辈子的理想只是做个“工匠”,是连班主任老师都无法容忍的事情。

    年少轻狂时,谁都做过指点江山的梦,可当梦醒来后,就应该明白了,其实各种“工匠”才是这个世界的真正缔造者。那些具有“工匠精神”的人,首先是具备了“甘愿为匠”的胸襟与定力,只有这样,才能踏踏实实地浸淫到一件事情中——做到一生只为一事来,最终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这一个领域中点亮一盏“工匠精神”的灯。

    老舍先生曾经在他的《文艺与木匠》中,把文艺写家与木匠、瓦匠相比较,得出结论:所谓作家,只是在称谓中占了一个“家”字而已,其实与木匠、瓦匠并无区别。把作家做到极致的人和把木匠做到极致的人,都是大家;如果当作平日里的一样爱好或者谋生的方式,作家和木匠则都是“匠”。

    就凭这篇文章,先生就当得起“大家”这两个字,他写了一辈子文章,却没有被围绕着“作家”这个名头的那些光怪陆离的光影所困,一直清醒着、淡定着,默默地写着,把一个写字的工匠,打磨成真正的大家。

    新华社北京5月7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并配发了全文。

    作为公文类文章,这篇《纲要》写得很好看,但最主要的是,它的内容详尽、脉络清晰,把“文化”这个浩大、笼统、抽象的概念,用非常具体的内容表述了出来。

    就好像,现在每个人都知道环境的重要性,也明白森林是天然的环境调节器,但如何能拥有一片森林,却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文化也是如此,都知道文化是好的、是生活中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但怎样才能拥有文化、才算是做了一些与文化相关的事,而不是简单的附庸风雅、人云亦云。

    《纲要》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对于文化事业的阐释,从细微简单处入手、高至云端峰顶也尽可以不止步。让观者非常形象地明白了,一片森林中,有珍贵的千年古木,也有小草野花,这里面能诞生出无数新奇的生命和美丽的神话,也能满足普通百姓的日常家居。文化事业也是同理,每个人都可以像走进一片森林一样,选择一个方向,踏踏实实做一个执着于这一项文化事业的工匠,辛勤耕耘乐在其中。而且文化无疑比世界上最广袤的森林还要高远辽阔,它可以无限延伸到人类的过去与未来,为人们留住记忆、照亮路途、寻找到方向,所以这份耕耘会显得更快乐。

    也正因为“文化”太广袤,这顶代表着人类文明顶端的桂冠太闪亮,所以让很多沾上“文化”的边儿的人,一眼就看到了最远处那颗最亮的珠子,成名成家、文章传世,就成了心中唯一的目标。

    当然这也没错,谁都可以有理想,但理想毕竟取代不了现实,现实就是老舍先生那句话:文艺写家与木匠、瓦匠并无区别。

    大家都是从一块木头、一片瓦、一行字、一本书开始,心里都有一张渴望实现的美丽蓝图。想实现它是梦想,每天一点点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它,是生活。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匠”。

    所以,在我看来,这份《纲要》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把工匠精神和人类的文化事业融合到了一起。为每一个想投身文化的人,提供出了可以做“匠”的领域、以及成为了这个“匠”之后,努力的方向。让文化和文学这些比较抽象的事情,变得具体了,变成了一座真实的城市、一片真实的森林,在这里面,天才做天才的事、工匠做工匠的事、想谋生的、想爱好的,也都看清楚了自己能做的事儿。(聂昱冰)

[责任编辑:刘冰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