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聂昱冰

“儒雅”的杜月笙,尴尬的网络阅读

  上周读了一篇文章,作者对于“杜月笙这个流氓头子竟然化身成了人生导师”这种“乱象”义愤填膺,奋笔疾书。看着好玩儿,忍不住也动笔写写。

“儒雅”的杜月笙,尴尬的网络阅读

孟小冬与杜月笙

  杜月笙,解放前上海黑帮头目,其人抗日有功、镇压共产党人有罪、贩卖毒品有恶,黑帮会做的事一样也没少做。这么一个人生善恶可辨、轨迹如此清晰的人,一朝醒来,突然满网都是他的鸡汤箴言、成功哲学,文字充满现代风格,读起来还挺絮叨。

  于是杜月笙的形象又一次从历史的尘埃中浮起,和机场书店里循环播放的成功学导师们的形象,渐渐合二为一。这幕情景,有点荒唐,又有点悲凉。

  悲凉是因为,这件事又一次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网络阅读的“借壳”现象。我们现在不论是传播知识,还是讲解道理,似乎都得借个能吸引眼球的“壳”儿,这种“借壳”的行为也称为“蹭”,蹭流行、蹭热点、蹭古人,没有古人可蹭的时候,就找个古人打扮一番再蹭,这一次,找到了杜月笙。

  为什么是他?首先,他起了个好名字,“月笙”两个字,有那么点浪漫气息,“黄金荣”这个名字就不如他。其次他的照片确实带着点斯文气——别较真儿,这得和那些满脸横肉、再加两条刀疤的黑帮成员比。第三,他和京剧名伶孟小冬之间有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且广为人们所熟知——虽然到今天我都没get到那个“荡气回肠”的点究竟在哪儿,但爱情故事的主人公终究是更容易被人记住的。第四,杜月笙是从一无所有一步步走到了上海地下皇帝的宝座,这种故事永远不乏吸引力。第五,黑帮人物的生平总会带着点传奇色彩。

  就像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一样,这些条件筛选出了“杜月笙”这个人物,然后人们对他的各种人生轨迹,开始进行有目的的放大和缩小、添加和抹杀,最终,一个人生导师粉墨登场。很多话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通过微博、微信上的各种自媒体平台,传播了出去。

  如果只是借助这些被虚化了的古人传播一些道理也就罢了,可这种传播中,往往还鱼龙混杂,古人们“说”出的话中,对的、错的、听似有理实则逻辑混乱的、甚至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的,纵横交错,难以分辨。

  被改造并借用的古人当然远不止一个杜月笙,人们热衷于使用这种传播方式,是因为网络阅读的短、浅、快,给了它们蓬勃生长的土壤。

  一个熟悉的名字,先把眼球吸引住;几句朗朗上口的话,一眼就能看懂;一些似是而非的道理,与读者当下的生活总有些相通之处,容易引起共鸣;分分钟都在刷新页面的频率,让这些话又转眼就忘,所以不会去深究它的对错与含义;文字碎片化的呈现方式,让人们习惯了对很多事都不去探寻全貌、真假、背景资料。你说,我看,仅此而已。

“儒雅”的杜月笙,尴尬的网络阅读

  但是,这种传播对读者的影响却又不是仅仅停留在了“仅此而已”,因为网络阅读还有一个特性,就是同一内容会不断重复出现。任何东西看多了,都会在心中形成印象,进而对人的思想行为产生出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网络带来的碎片化阅读,其实是延长了读者每天的阅读时间,但同时又降低了读者的阅读深度、破坏了读者从课堂中学会的阅读方式和经验。

  所以网络碎片化阅读其实是功过掺半,而这种假借古人之口,传播那些并不高明的人生道理的行为,就是在最大限度利用碎片化阅读的“过”、减弱它的“功”,让网络碎片化阅读变得彻底没有营养。

  面对这种现状,读者应该去怪罪那些人生导师和成功哲学的缔造者们吗?该,但也不该。毕竟专门给你收拾出一间阳光充足的书房,里面摆的都是极富有阅读价值的书籍,这种事恐怕只有父母才会做。所以读者更需要的,还是增强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筛选、甄别能力。

  这几天赶上世界阅读日,“阅读是升华自己最快捷的方式”,这样的言论比比皆是。这不乏是一种鼓励,但事实上,任何能够让自己获得升华的方式都不会太快捷,都需要一个付出努力的过程,“读书”也不例外。

  很多自媒体平台受利益驱动,做着包装古人的事,增强着网络碎片化阅读的尴尬。利益诱惑过大的地方,道义很难占据上风,所以读者唯有自己努力,才能挣脱出这种尴尬,为自己创造出有质有量的网络阅读生活。(聂昱冰)

[责任编辑:陈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