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视剧玩儿转了互联网……
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灵魂分成了三部分:最低级是植物的灵魂、中级是动物的灵魂、最高级是理性的灵魂(很显然排名的时候没有考虑过植物的感受)。三个层级的灵魂,概括了人类肉体和内心的所有需求与欲望。在这位伟大的学者看来,所有这些欲望都是合理的,都应该有得到满足的机会。
说起来,还是中国古汉语更简练,“食色性也”四个字,就把这么复杂的一个哲学问题,用世俗化的视角解释得明明白白——有些东西,是天性。
而当人类发展到现阶段,我们必须承认一个很庸俗的现实——目前实现人类全部欲望的最快捷途径是:“钱”。不论这个欲望是获取生存所必须的养料,还是生命中永无止境的成就感,“钱”都可以成为工具。
这就导致了,很多聪明人,不断把自己高超的智商和才华,集中投入到眼下最能帮助人们挣到钱的地方。所以,现在的互联网成了智力、创意、想象力最密集的地方。因为他们都看中了互联网帮人挣钱的能力,于是网络中就又多了一道风景:各方高手云集于此,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想从这座金矿挖走一桶金。
而最近这段时间,在互联网上大显身手的,是各家热播电视剧。
自从有了电影和电视剧那天起,能够引领社会风尚和思潮,可能一直就是制作者们的终极梦想。细微到女观众模仿女主人公的发型和衣饰,大到在人心中、大众语言中,催生起一些波澜。总之,引领的项目越多,就越能证明电视剧的综合成功指数。
所以,一部电视剧的正常热度应该是像煲汤一样,先慢慢熬,渐渐有了热气、有了香味儿、有了质感、直到汤喝完了,才惊觉回味无穷,大呼过瘾,恨不得马上再来一锅。
可现在电视剧的热度刚好反过来了,十多种食材刚扔进锅里,还没加满水呢,食客们的欢呼声就已经爆响起来:“哇,里面有这么多好东西!”“是啊是啊,听说要放五十种中药材呢。”“快看,还有螺片!”“啊,那是松茸吧?我最爱吃的!”“加的这纯净水真纯!”“天哪,还放盐了!”
好吧,即使这锅汤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也已经清清楚楚知道了这里有一锅汤,料很多,很高大上,貌似全世界人都在围着锅等着它熬熟,如果你不知道,肯定是落伍了,如果不凑到锅边看一眼,自己都觉得自己被时代所淘汰了。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正在热播。
2017年3月28号,《人民的名义》开播,第二天一早,网络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盛况。各种用剧中情节剪辑出来的短视频、动图、表情包、演技分析、台词详细解说、剧中人物关系、原著、作者、创作背景、相关案件、相关法律、人物原型……各种话题在热搜榜上居高不下,一次次刷爆人们的手机屏幕。
这是一部五十多集的电视剧啊,编剧创作的时候,起幡儿一般还得用前三集呢。大家只看了两集,就如此激情四射,看来电视剧的春天真的是回来了。
目前这部电视剧还在继续播出,社交网络上各种资讯也还在继续跟进。估计这种盛况会一直延续到这部剧结束。因为这样的情形,已经在其他很多电视剧热播的时候,反复上映过了。
就好像熬一锅汤,下锅时就开始锣鼓喧天,一直敲上八九个小时,人都是有好奇心的,锣鼓声听多了,总会过来尝上一口。而且大家都喝了,你如果不知道这汤的味道,就没法跟人交流,人毕竟是要从众的。
电视剧的制作者们就是利用了互联网能在极短时间内引发起烈度极高的群体效应的功能,打破过去电视剧越播越热的固定模式,让电视剧从第一次亮相,就热成一团火,在人们的屏幕上、闲谈中,熊熊地烧。只要火烧起来了,不怕你看不见。哪怕你只是为了看看它为什么烧这么旺,才去看这部剧,也是收视率。而且追剧就像爱情,总得“一见”才能“钟情”。
现在的热播剧,就是用电视剧刚一开播,在网络上制造出的鼎沸之势,完成了最初的“见”。然后再通过在网络上持续不间断推送关于电视剧的各种炒作,渲染这个“女人”的神秘感,尽量让你的目光在“她”身上多停留一段时间。
当剧集结束了,这些喧闹也就都结束了。那然后呢?又没想真让观众和这部剧结婚过日子,管以后干嘛。以后,当然是在下一部电视剧开播的时候,再来这么一轮儿。(聂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