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过“话语权责任制”吗?——《聚焦》
《聚焦》是一部美国电影,曾获2016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剧本原创奖。影片是根据《波士顿环球报》中的一篇新闻改编,讲述了几位记者历经艰难,揭露出美国部分神职人员猥亵儿童的丑闻的故事。
电影《聚焦》
平时写文章的时候很少用剧情片做例子,因为剧情片几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是寓意多重而复杂的,所以总觉得单独提炼出一个特点加以引用,会破坏影片自我表达的完整性。但在这次想专门讨论一下,“人要为自己说出的话负责”这个问题的时候,决定引用这部电影。
“话语权”和“责任制”这两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但合并在一起,可能会有点不知所云。其实很简单:就是不管一个人愿意不愿意,都要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为自己的话语权负责、而且这个责任是有时效性的,最长可达终身。语言是人类进化的保障和基础,也是人类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所以围绕语言,才有了那么多戒律和警示:真话、谎话、守诺、背信。
每个人的人生都逃不开这些情形的困扰,一辈子没说过谎话的人,估计很少,所以,人必须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负责,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话,你都要承担这句话所造成的一切后果,所以说话前必须认真考虑一下,它所造成的后果你是否承担的起。说出的话和泼出的水,是两样绝对收不回来的东西。
人们经常说,说话最严谨、最慎重的应该是法庭上的律师,因为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关系到当事人的生死存亡。但律师在语言说出之后的掌控度上,还是很有优势的。首先,他们所面对的人群相对确定,能走进法庭的是哪些人、自己说出的话会对这些人造成什么后果,律师心里基本有数。第二,即使在法庭上,当他们的语言被曲解之后,他们也有抗议和进行补充申辩的权力。
可其他人就没有这种优势了,一句话说出来,就指不定会被什么人听到。如果语言是病毒,那它就是靠风和空气传播的超级病毒,会在不同人身上产生出各种意想不到的反应,也许就是病毒的一次次快速变异和重新爆发。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本来没有任何恶意,可传播出去产生出的结果,却让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甚至有时候一句无心的话,会让自己心中最信赖最亲近的人产生误解。很显然,《聚焦》中的记者们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他们对自己所拥有的话语权,始终保持着慎而又慎的态度。当他们决定深挖“神职人员猥亵儿童”这一丑闻之后,展开了长时间的深入调查。
调查起始,首先是向法院提交一项动议,申请公开一些被封禁着的卷宗。当总编提出这个想法之后,每个人都提醒他:“这个行为会被解读为环球报想要起诉教会。”这就是语言传播中遇到的一个重要难题:每个听到这句话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解读,而你没有机会去向每一个人解释。因为“生活”不是法庭那种封闭起来的屋子。公关部提醒总编,他们读者中有53%是天主教徒。言外之意,你能否承担得起这篇新闻报道所带来的后果?
随着调查的深入,可能涉案的神父人数达到13名,已经是骇人听闻的大新闻了,不发稿,继续调查爆料人的所有背景。采访受害人时,记者艰难地说服受害人陈述细节:“这里是重中之重,不能一笔带过。”涉及到的神父名单扩大到87人了,不发稿,继续一一取证,调查所有能找到的受害人。在最后定稿前,再次回访所有当事人。“我们必须要准确无误。”一篇新闻报道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因为“只有揭露出一个体系,才能带来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个人都是深度调查记者,都承担着“揭露出一个体系,健全出一系列法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但在网络时代,每个会在网络上发声的人,又都是一份集采、写、编、发于一身的“报纸”。无形中已经在做传播观点、说服他人、改变固有秩序这些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虽然没有背负着一个众望所归的机构的名字,但却明明白白背负着自己的名字和姓氏。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发展有点类似,都是通过建设,不断扩大有序的、适于人类生活的地域,减少荒芜的、野兽出没的旷野。人们都说每个人都是城市建设的一员,几千年前的兵马俑上,就刻着工匠的名字。但其实每个人也在通过自己的语言决定着,社会结构中某一个枝节的走向,是通向有序还是无序。而这些走向也已经刻上了每个当事人的名字。(聂昱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