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龙、抗日神剧、公务员及其他
最近“抗日神剧”这个神奇的存在又火了,原因是智商逆天、想象力瘆人的制作者们,又缔造出了“包子雷”这样的神物。
当全国观众又一次被他们雷晕之后清醒过来,开始新的一轮口诛笔伐之际,人们忍不住再次发问:“雷剧的制作者们究竟在想什么?”
都是中国人,估计谁也不会专门去刻意丑化自己民族的一段历史。都是靠收视率买单的,所以应该也不是就想给观众添堵。
所以,他们这样做,可能只是想拍点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体现一下这部剧的“独特”和“幽默”。
也不用否认,抗战期间,敌我实力确实是悬殊的,也正是这种悬殊,为人们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小人物、普通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战胜了武器精良、恶魔般凶残的侵略者。理论上说,这种弱势的一方逆袭取得最后胜利的题材永远都会有吸引力。关键是,如何让小人物展现出观众喜爱并信服的勇敢和智慧。成龙最近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他电影的套路和现在的抗日神剧有点像,都是动作+幽默,善良正义的弱势一方通过努力最终战胜邪恶的强势一方。但他的电影里很少出现那些雷人的道具和构想。
有一篇专门对成龙电影的分析文章指出,他的动作片之所以精彩,来源于小人物的打斗场面都是符合逻辑的,剧中打斗时采用的道具,也都是生活中最常遇到的。成龙用这些最常见的东西,做出了超出人们想象的动作,让观众惊喜不断。同时,剧中每一个动作、场景都经过了用心设计、反复排练、演员间密切配合、后期精心剪辑。这样一路惊喜着打过来,最终再赋予电影一个完美的、符合逻辑的结局,让观众获得充分的满足感。
现在的抗日神剧们,则是把影视剧开端和结局之间这些复杂的内容全部简化了,简练成了一个藏在包子里的雷、一个藏在衣服里的手榴弹。
吃一顿满汉全席能解饿,注射一瓶生理盐水也能活下去,但这两者带给人的感受是全然不同的。
神剧们采取如此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完成“打斗和幽默”这些创作任务,理由很简单:省时间、省钱。成龙自己也说过,拍一部他理想中的电影,需要漫长的制作期和制作经费。而这两点,恰恰是神剧们最不想承担的。
业内人士经常说,目前在中国从事影视行业,还只能称为工作、不能称为事业。因为这个行业发展太快、人员需求太庞大了,这就导致大批人只把从事影视业当成了一份谋生的工作。谋生和为理想而奋斗之间的差别,可能就是抗日神剧和那些能打动人心的电视剧之间的区别。
其实关于工作和事业这个话题,可谓由来已久。中国古代史里不乏这样的例子:有人做了皇帝却更想当艺术家,例如宋徽宗;有人幼年登基,后来却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死活不想配合大臣们工作了,例如明神宗朱翊钧。在旁人看来,都能当上皇帝了,应该算是登上人生巅峰了,可他们偏偏就是当的那么不快乐,因为对他们来说,当皇帝只是不得不做的工作,而不是自己热爱的事业。
距离比较近的例子,可以看看现在每年的公务员国考。年年考试时,人山人海前仆后继,可真正考上了,做了公务员了,很多人却又开启了“人生不快乐模式”。这也是因为人们在考试的时候,只是想得到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而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
人们面对“工作”和“事业”的态度,是差别很大的。成龙把电影当成他的事业,所以舍得让自己真挨打、挨摔;抗日神剧的制作者们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所以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们的漫不经心和敷衍。
可成龙毕竟是少数,所以他才能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其他人,上至古代皇帝,下至今天的芸芸众生,在工作方面更多的还是得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所以,这就需要我们所有人都尽可能确立起一种自觉性:在其位、又不想辞职的前提下,就尽量把该干的活儿干好、把该尽的责任尽到。
收视率无数次证明,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同时观众也是讲道理的。他们不会要求每个人都当成龙,电视剧只要稍微用点心,别动不动就拿包子雷糊弄事,大家都是会踊跃报之以热忱的。
影视行业是如此,公务员行业是如此,其他所有行业都是如此。即使不是自己内心中最爱的那份事业,但只要还在干着,就尽量好好干吧,哪怕只是为了这件工作完成后所获得的认可,能让自己更快乐一些。(聂昱冰)